来源:Administrator更新:2022-01-10
或许有人会质疑《悬崖之上》的结局太过仓促,拯救王子阳的“乌特拉”筹划尽管最后成功但也只是被一笔带过。这是因为“乌特拉”筹划本身就并不重要,它只是一个为影片提供故事念头的“麦高芬”。它除此之外的功能,可能就是用俄语来象征“黎明”,尽管这一符号用法粗暴又俗套。在表面的“乌特拉”筹划之下,更为重要且贯串影片的实际上是寻找与拯救孩子这一副线:行动之初,张宪臣与老婆王郁商定活下来的去找孩子;影片中段,张宪臣在选择牺牲自己前向周乙托孤;故事末尾,失散子女得以重归家庭。
革命者的“小事”
影片最后,大雪初霁的郊外,周乙看着等待许久的王郁,说了一句“妈妈”,流落姐弟随即投入母亲怀中。这一仪式化场景是个再明显不过的家国同构的隐喻:恰是父辈/革命者的牺牲,让无家可归的孤儿重回母亲/祖国的怀抱。看上去,这是一个弥合了小家与大国、个体与集体、人性与革命的场面。但此间的微妙之处在于,影片在上述三个对立项中想要强调的恰好是前者。
革命筹划固然要完成,小家与小我的悲欢或许才更名贵。而张宪臣的大方赴死更像是一种救赎,以此弥补抛子弃女的过失与父子街头相见却不相认的遗憾。也正因此,影片才在对“乌特拉”筹划结局的交代、王子阳的选角等事宜上敷衍了事,但却把最深情的镜头留给了一个家庭残破的团聚。一个颇有意味的细节是,在托孤段落中,张宪臣以“还真有件小事儿”为名请求周乙帮助寻找自己的儿女。影片所要极力凸显的,恰好是以往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中经常被视作“小事”而加以掩蔽的个体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