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Administrator更新:2022-01-10
编剧开会、采风
四、剧本
最消耗时间和脑力的一环,还是剧本。在采风基础上,晖导,陈总,加上我和剧本主创人员,开始了漫长、反复的头脑风暴,其间张炭、任莎编剧团队又参加进来,共同搭建起全剧的重要框架。人设和剧情走向出来后,最大的难关还在结构的设置上,大家不断提出方向又不断颠覆,最终兼顾邮轮观光的特点和中国观众的观剧习惯,确定了类单元剧的“鱼骨结构”。
鱼骨是由两部分,即较粗的鱼脊和两边分出的较细的鱼刺构成。在我们这里,“鱼脊”代表的是贯串剧集始终的主线,讲述的是邮轮上的中国职员在国际化职场背景下的故事,而“鱼刺”代表的是穿插在剧集中的多条辅线,是每一个航次登船的新旅客带来的阶段性故事。这样在主线推动的过程中,辅线前赴后继地参加进来,从而把剧情从邮轮延展到现代中国的各个方面,在必定意义上成为社会众生相的反应。这也正相符本剧“一船一世界”的宗旨。这样的结构,既能避免单走一条主线的单调和促狭,又能避免纯单元剧的刻板和僵化。
构思是美好的,但等确定这一结构之后,我们才发现自己给自己挖了个大坑。主线上的故事,还有采风的材料托底,辅线上的每一个人物和相应的剧情,却都必须从头设计,还要跟主线有机融合,既不能和主线相比形成塌陷,又不能喧宾夺主抢了主线。我们确定的创作路径,是从海量的社会新闻中搜寻和筛选带有话题点的事件,再加以艺术性的再创造。这个说起来只有几句话,做起来却是超乎想象地难,简直无异于“自虐”,以至于后来有平台和同业的朋友了解到是这样的创作过程,直问陈总和晖导为什么不就做做男女主角的职场爱情戏,那样岂不轻松快捷得多,并且反而更容易被市场接收。但那样的剧确实一开始就不在我们的推敲范围,因为邮轮的题材落到我们手里,能够说是一种历史的机缘加机会,假如做不出它应有的特点和新意,那就真的糟蹋了这个宝贵的题材。
编剧团队付出极大努力,修改不计其次,终于完成了剧本。依然有不尽完美的地方,但能看获得的是,这部剧绝没有因为安于平淡而选择讨巧和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