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Administrator更新:2022-01-10
左三:文学总策划贺奕、左四:导演陈昆晖
中间白色衣服: 丁凯原型、右三:制造人陈励
二、启动
方向定了,接下来看怎样迈出第一步。这就要说到总制造人陈励起的作用。陈总完全认同晖导的创意,认为邮轮是国内行业剧题材上的空白点,有着其他任何行业都没有的特点。因为邮轮业是欧美人主导的产业,经过近两百年的成长,所有重要岗位都控制在欧美人手里,而中国人只是近十来年才作为新丁进入,面对文化上的隔膜,要想站稳脚跟并获得尊重和认可,殊为不易。反应中国人在其中生存和奋斗的经历,必定会是很有沾染力的。另外,邮轮作为移动的海上度假村,或者说移动的城市,本身就是旅游目的地,形形色色的旅客在其中交汇,船员们又来自不同的国籍,天然地提供了一个发生故事的平台,能够辐射到社会的各个侧面。
但是,等到真要启动项目,陈总才发现做这样一部剧,难度也是非同小可的。邮轮业是中国影视人从未涉足过的空白,没有任何材料能够参考,首先要做的就是尽快熟悉这一行业的内部状况,因此,可否取得邮轮公司的支撑,对于项目的成败至关重要。还有,因为邮轮体量巨大,构造复杂,又以浩瀚大海为背景,很难完全靠搭建摄影棚来表现场景,最好能做到上邮轮实景拍摄,这同样取决于可否说服邮轮公司。且不说邮轮公司满是跨国公司,文化观念上本有差别,可否接收一部表现中国人打入他们固有“领地”的影视作品,尚是一个问号,单论上邮轮拍摄这条,看起来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要知道,邮轮从完工出厂投入使用的那天开始,就一直处于不间断运营的状况,老是靠港结束上一航次,马上又迎上下一航次的旅客,但凡空置一天都会造成成本的巨大消耗。也就是说,邮轮上所有的空间和设施,都是首先必须满足旅客的需要的,假如真把动辄上百人的剧组放到上面拍戏,很可能会影响到数以千计的旅客的体验,也会给船方的治理造成干扰。
熟悉陈总的人都说她性格中有种迷之乐观,这点在接触邮轮公司的过程中获得了充足表现。不断发邮件、打电话、直接上门,一件听起来很不靠谱的事,她却做得锲而不舍,保持了三年之久,这中间反复遭遇碰壁,甚至一度被人怀疑是个骗子。幸运的是,她的执着和诚意终于打动了一家国际顶级邮轮公司,这家公司的中国区总裁是位中国人,一位引领中国邮轮业实现快速腾飞的传奇人物,恰是他努力说服了总部,这样最为关键的采风和实景拍摄的问题都获得了解决。
三、采风
采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关系到如何对一个完全生疏的行业从无到有、由浅入深地建立起全方位的认知。这项工作能够说直到开拍之前都在进行,只为能让剧本中的每一细节更加扎实。晖导和陈总保持遵循创作规律,和策划、编剧、责编、摄影等主创人员一起,对邮轮和地面部门多轮次反复采风,力争发掘出最生动、翔实、独特的故事素材。
有观众会说,上邮轮采风,等于把玩当工作,不是挺惬意吗?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一个航次一般四到五天,在这四五天里要采访到邮轮上的每一个岗位,包含船长、副船长、大副、娱乐总监、酒店总监、行政主厨、前台、海乘人员、团队协调员、剧场演员等等,还要通过英语跟他们交流,捕获到他们职业上、经历中的亮点,其实时间非常紧张。为了了解到他们在邮轮上的真实状况,还必须专门挑选在他们当值的时候,同时要把干扰和影响减到最低。船方安排的时间表非常紧凑,我们经常都得掐着点,一场采访结束,马上小跑着赶奔下一场,而一艘邮轮长度三百多米,高度十多层,假如两个部门之间离得远,必定跑得气喘吁吁。记得有一次,照安排要看邮轮在日本长崎靠港,凌晨四点刚过,我们在天色尚是一片漆黑时就起床赶到了驾驶舱,然后快要一小时屏息敛声,旁观船长和其他船员们如何在禁止开灯的黑暗环境中完成靠港停泊的操作。
更多的采风,是在地面长进行的,扩展到跟邮轮相关联的其他行业,如观光社、导游等等。总之,从最扎实的采风起步,不求赶进度,不为省成本,用陈总的话说,“我们选择了一条最艰苦的道路”。但正因为这样,剧中的所有人物,在现实中都有原型,好比男主角丁凯,原型就是全球第一位华人邮轮船长,他是从国外货轮上的普通船员干起,一路成长起来,成为邮轮业的标志性人物。而剧中所有跟邮轮有关的重要情节,也都是从采风获得的素材中提炼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