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Administrator更新:2022-01-18
《妹娃山歌哈尕扎》剧照
序幕拉开,随着低沉浑厚的《石工号子》,一群土家汉子迈着沉实有力的矮子步由远及近走上舞台;接着,音乐转换成清亮的民歌《郎在高坡》由此进入第一段落,“太阳出来红似火,晒的小妹无处躲,小郎我心中实惆怅,我的妹娃哎,给一顶草帽你戴着,你戴着……”俏丽的妹娃用山歌与荷包向情郎哥表达爱意,此时的舞蹈调子是轻松欢快的,柔美中带点调皮,小伙子们逗妹娃的幽默调皮,将土家男人爱劳动爱生活爱妹娃的性格展示得淋漓尽致。
第二段落,舞蹈节拍是迟缓低沉的,以叙事性与戏剧性的情节展现矛盾冲突:老爹发现恋情,年青人措手不及,在舞蹈语言中透视人物的心理变化,惊诧、挂念、犹疑、不满、思考、纠结等情绪化的表达促进情节成长,准确逼真。
第三段落,娃为了保卫爱情向老爹提议抗争,从对峙、挑战、鏖战,舞蹈节拍越来越鲜明,由慢转快,巧妙地揭示了妹娃必胜的决心。竞赛的手腕是舞蹈“肉连响”,从一人拍打、二人对打、全场群打,“肉连响”是新旧观念由对立到统一的结果,是胜利的欢呼与和谐的赞赏,同时传递出一种团结向上的民族凝集力。
高潮段落格外震动。打赢了爱情保卫战,妹娃一个戏剧亮相,英姿飒爽,透出土家妹娃骨子里不服输的倔强和胜利的高傲。随后,音乐再次出现男声合唱《郎在高坡》,“太阳出来红似火,晒得小妹无处躲,小郎我心中实惆怅,我的妹娃也给一顶草帽你戴着哟,”在炽热的阳光下,音乐带动剧情、舞蹈带动演员,从听觉到视觉、从感官到心灵,交错出一片豪情的海洋。接着旋身起舞,又是娇羞的妹娃了,娇嗔地轻打心上人的脸表达爱意,情郎哥猝不及防,一时呆住。全场骤然响起一声强劲有力的土家语“哈尕扎!”这是对保卫爱情的土家妹娃的赞赏!用夏冰的话说,这声喝采,全部舞蹈的魂儿一下就出来了,前面所有的情节都成为铺垫,群舞也好,丢荷包也好,山歌也好,竞赛也好,所有的这些就是为了这一声“哈尕扎!”仿佛揭开一层纱幔,展开一幅画卷,清晰地勾画出土家人勇敢无畏、热烈奔放的精力气质,如醍醐灌顶。
尾声处,以柔板处理,音乐在甜美的女声独唱中逐渐弱化,“郎在高坡抬石头,妹在房中绣荷包哎,”舞蹈渐收,妹娃深情远望,郎在坡上……唯美收梢,意犹未尽。
“哈尕扎”在土家族语中是一种赞叹与赞赏,类似汉语里叹词“哎——哟喂”“哎——呀!”一样,因语气的轻重缓急而拥有不同的意思。作品的名字就含有这个词,只在最后出现一次,却恰到好处地衬托出爱情歌舞背后的深层寓意。反观情郎捂住嘴巴呆住的表情,内心深处不正有一声赞叹从睁大的眼睛里蹦出来吗——“哈尕扎!”一明一暗的两条线,有声与无声的呼应,加重了“哈尕扎”的分量,提升了作品的内涵,表现了创编者张驰有度,点到为止的匠心。此刻,水到渠成,高亢的原生态山歌洪亮地响起,小伙子们抬起妹娃,崇拜地瞻仰她,如同瞻仰心中的女神。妹娃高高在上,双腿打秋千一样荡上荡下,在一片火红的阳光下,安闲、洒脱、自得、自信、幸福,享受天人合一的祥和安泰。山歌小调本属下里巴人,结尾处精妙设计的一笔,使《妹娃山歌哈尕扎》从大俗中脱颖而出,尽显高雅。妹娃山歌真的是——“哈尕扎”!
《妹娃山歌哈尕扎》的舞蹈亮点是“肉连响”出神入化的应用。湖北利川地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肉连响” 是一种以手掌击打额、肩、脸、臂、肘、腰、腿等部位发出有节拍的响声为特点,配合响指、跳腿、颤步、穿掌、转身等活泼自由的肢体动作,其表演作风奔放热烈,轻松活泼,手段多样。精华在于响,多段“肉连响”的采取,细腻逼真地刻画了人物,对叙事成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夏冰把握住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肉连响”不仅增加舞蹈的趣味性和故事性,更突出人物性格,带动节拍,到达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妹娃要过河》是一部荡气回肠的爱情咏叹调,朴实、华美、绚烂、高亢,是爱情三部曲的点睛之作,也是夏冰最喜欢的作品之一,借土家族优秀民歌《龙船调》来渲染爱情,以此赞赏故乡,歌咏一种民族精力。
作品采取倒叙的手段,以一对老夫妻的回忆进入主题;第一段是河边的相遇相爱,美好生活的开始;第二段是爱情瓜熟蒂落,花轿迎娶的美满;第三段是相守到白头,爱情历经岁月洗礼永不褪色。
鄂西北地域俏丽的山川间,一对老夫妻在《龙船调》的歌声里展开回忆,“妹娃要过河,哪个来推我嘛?”
漂亮的妹娃在河边相逢英俊的后生,爱情萌芽。在音乐衬托下,伴舞的小伙子们调皮地把一对恋人分开,妹娃娇羞逃开,后生热切追寻,小伙子们将后生扛在肩上,合力抛向半空,追逐逗乐,场面诙谐,妙趣横生。
第二段,爱情瓜熟蒂落,喜庆的音乐响起,迎亲的花轿来了,后生迫不及待,从花轿里抱出心爱的姑娘,此时,《龙船调》再次响起。舞台中央,妹娃跃上后生的肩膀,被他稳稳驮起,在深情的音乐和祝福中,妹娃昂起头,单臂向上,如风摆杨柳,婀娜多姿,柔情万千,又像盛开的玫瑰,饱满热烈,娇艳无比。山含情水含笑,娇羞的妹娃成了幸福的新娘。这一帧造型,寓意爱情的甜蜜美好,也展现了对将来寄予的无穷期许;这一帧造型,成为爱情的一抹重彩,映照余生,鲜亮如初。
第三段,在暖和的叙事中进入高潮,穿越时空般的大写意编排如神来之笔:天边飘来一条红绸,拴着一朵大红花,白发苍苍的爷爷接在手中,奶奶撒娇地靠过去,要爷爷给她戴上,似乎在说,“我还要坐花轿,我还要做新娘。”爷爷也撒娇地靠过去,要奶奶给他戴上,仿佛也再说,“我也要戴花,我要再做你的新郎。”容颜老去,她依然是他心里那个娇羞的妹娃,他依然是她心里那个硬朗的后生,他们的爱情如红绸一样艳丽喜庆,永不褪色。写意的红绸具有多重含义,是爱情的象征,是美满姻缘的象征,更是充斥希望的土家人的将来,也是一种深情的祝福,土家人的子子孙孙在红绸庇佑的山川间,深深地爱下去,活下去。
《龙船调》是由传统民歌《种瓜调》改编而成,几乎与土家人的血脉融为一体,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粮食,深情优美的《龙船调》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响起,都会勾起全体中国人的乡愁。从远古传说中化身白虎庇佑后代的廪君到现实中的英雄巴蔓子,《龙船调》的歌唱成了土家人信念里的魂,千百年前远古土家人唱着《龙船调》勇敢抗争;千百年后现代土家人唱着《龙船调》踏实生活;千百年后或者更长远的将来,一代又一代的土家人还会唱着《龙船调》繁衍生息,像歌中唱的那样,“唱得太阳永不落,唱得月亮永不歇。”《龙船调》的融入,使《妹娃要过河》不仅仅逗留在爱情的表象,而是通过土家儿女的小爱,来展现作品深处涵盖的民族大爱,也是夏冰真正要表达与赞赏的,那就是土家人骨子里的乐观开朗、坚韧倔强、热烈奔放、昂扬向上的民族精力!
三个作品各有千秋,作品里妹娃的形象,饱满丰润,真实可亲,既有年青女子的阴柔之美又有成熟女子的母爱光辉,妹娃不仅是创编者心目中的幻想女性形象,是土家女人的典范,也是中国56个民族中女性的优秀代表。
恩施的土家人自小生活在崇山峻岭中,开门见山,出门登山,劳动上山,长期与自然相处,锤炼了百折不挠、乐观刚毅的性格,“视生如往,视死如生”的旷达胸怀与山川共美。中国有名舞蹈编导肖苏华认为,编舞不仅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融入人们内心的文化,“文如其人”,能够通过一部作品看到它背后的人是什么样,他的文化背景是什么。无疑,夏冰用作品证实了这一点。
“萚兮萚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萚兮萚兮,风其漂女。叔兮伯兮,倡予要女。”夏冰的爱情三部曲,在现代民族舞蹈史诗般的歌咏里,留下动人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