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白诗”通感音乐会:让一切相遇自然发生

来源:Administrator更新:2022-01-10

说到“通感”,这应该算是这一次艺术重构的重要手腕。通感本是写作中的一种修辞手段,指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到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到互相沟通交错,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它所以也被更直白地叫做“移觉”。技巧上,如上文已提,BIU为音乐家的现场演绎施与可视化算法,即时生成交互影像,达成五感的融会贯通。谦虚的Elmo并没有强调团队的出色,只是非常感性地一遍遍描述当晚观众们的反响。他说原本对于观众的接收程度自己是有保存立场的,50%的部分做了自己想做的尝试,50%的部分推敲了观众的艺术认知,但是看到在两个艺术现场观众的高介入度和沉浸其中的反响,他很有信念在跨界上走得更远一些。他也留意到在捕获音频实时生成交互影像的那一part,剧场里发出“哇”的赞叹声,可其实多半观众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多么炫酷的新媒体技巧,但Elmo确信自己有感受到——观众有感受到音乐与影像是慎密联系的,他认为这就够了——若因这个用视觉通感听觉的独特片刻,让对古典音乐近而远之的非专业受众爱上古典音乐,已经足够美好。

程蕴嘉则再一次为“通感”解读出了中国哲学。她说:“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这些对于艺术观赏上通感联想的描述,前卫和复古并不冲突。”“唤醒每一种感官,让每一个人都介入艺术,是我们期待的将来。”她又补充到。

艺术家的敏感往往会会带来两种与世界的亲疏关系,多半是隔膜,少数是融合。高露、杨小一、程蕴嘉和Elmo显然都选择了后者。他们愿意用自己的敏感所带来的易于感同身受,帮助人们走近艺术、走近彼此。他们信赖的是,没有边界的艺术会走出房间,与其他的作品产生交流。能够通感的体验也能够打破认知的边界,让人们全然沉浸其中,用自己有觉知的身体去摸索,并与他人协同创造出全新的世界。通感,买通的是艺术和人的感官,更是横亘在万事万物中的千山万水。

他们带着“自白诗”,想让美好的人和事,没有隔膜地去相遇。

本文由 策驰影院 编辑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策驰影院提供的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收录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Copyright ©2019-2022 策驰影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