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Administrator更新:2022-02-15
图为活动现场,大都版《牡丹亭》演出片段中新社记者 刘文曦 摄
执子之手,死生契阔。中国阴历元宵节适逢恋人节,2022北京新闻中心2月14日举办主题为“歌舞翩跹庆团聚”的“双奥之城·看典”互动展示活动,嘉宾讲述艺术作品中的传奇故事,让观众在传统文化中寻觅和体味“中国式浪漫”。
爱情是文学艺术作品永恒的主题。从古典文学到曲艺作品,从舞蹈表演到戏剧唱段,自古以来,中国的艺术家们用自己的方式书写、诠释、歌颂爱情,留下一个个触动人心的浪漫故事。
400多年前,剧作家汤显祖写下《牡丹亭》。“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超越世俗,超越生死;现在,来自北京的北方昆曲剧院让汤翁笔下这份缠绵至深的爱情在舞台重现,再度沾染观众。
北方昆曲剧院副院长曹颖介绍,昆曲被誉为“百戏之师”,已有400多年历史,也是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明代以来,《牡丹亭》几乎成为昆曲的代名词。《牡丹亭》描述了杜丽娘与柳梦梅二人之间动人深切的生死爱情,剧作者用大胆的想象、艺术的夸大和曲折瑰异的戏剧情节,塑造了高度幻想化的人物形象,完成了至情至性的爱情主题。
为使昆曲在现代被更多年青群体熟知,北方昆曲剧院强调突出“青春”这一概念,在还原优雅古典的同时对原著从新解读,打造出“大都版《牡丹亭》”,将文字辞藻激活成一幅幅如梦如幻的瑰丽气候,呈现于人前。
从文学剧本到演员选拔,从舞台美术到校园普及,大都版《牡丹亭》采取了全新的创作方式:用带入式的“垫场”使初次观演的人们对昆曲有初步熟悉;选择“80后”“90后”的年青演员主演,吸引青年观众走进剧场;与中央戏剧学院传授合作舞美设计,在舞台上打造出“流动的画”;将舞台搬上课堂,让更多学生喜欢甚至学习昆曲……当“爱的教育”课程与传统曲艺携手走进校园,曹颖表示,昆曲让更多孩子造就观赏美、领悟美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