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原艺——打造多维度新潮实验频响

来源:Administrator更新:2022-01-26

大多半人在听音乐的时候,通常只会在意自己认为好不好听,好听的标准跟自己所处生活环境当中能够听到的音乐有关。所以当朱哲琴的《阿姐鼓》这张专辑出现时,很多人在听觉上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有的人认为这就是惊世之作,是一件艺术品,但有的人完全听不懂,怒不可遏。因此,近几年的音乐综艺节目中出现的实验性的音乐,引发的评论也是两极分化的。在大众的认知当中,听不懂的音乐能够称之为“实验”音乐,或者说“实验”音乐就是没有办法让大众所接收。

一、什么是实验音乐

实验音乐( experimental music) ,作为20世纪现代音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个集激进的创作观念和手段于一身的新音乐概念,在作曲家、音乐学家、乐评人等学界人士的熟悉中始终处于活动的不稳定状况,他们根据自己的懂得不断地为其扩充新的内涵,以致实验音乐一词至今依旧定义不明,概念模糊。

1953年,法国音乐家舍费尔初次将具体音乐、电子音乐、磁带音乐、世界音乐等统归于实验音乐名下。1954年,瑞伯纳在题为“美国实验音乐”的演讲中提出,实验音乐应包含艾夫斯,瓦雷兹,考威尔和凯奇等作曲家的创作尝试,它偏重于对声音的寻求,而非舍费尔 强调的作曲办法。1955年,凯奇在其文集《无声》中针对“实验音乐”进行了专门的论述,他认为“在音乐中,不应把‘实验’一词懂得为一种将被判断为成功或失败的行为,而是结果无法预感的行为”。

20世纪70年代,尼曼沿着凯奇的思路,进一步描述、分析和拓展“实验音乐”的内容,他认为,美国纽约学派、简约派,英国作曲家卡迪尤·布莱亚斯·缇尔伯瑞,罗韦以及日本作曲家一柳慧等人在二战后40年间推动着实验音乐进一步向前成长。

中国现代实验音乐众生相

纵览中国现现代音乐成长,实验音乐领域中尤以谭盾等作曲家为代表,作为将·凯奇的跟随者,他在开拓音响资源,创作跨媒体作品等方面大行其道,在必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实验音乐的创作,拓展了中国近代音乐语言的诸种可能性。

早期的独创性尝试开始于《“水”乐多媒体协奏曲》,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并没有采取西方实验音乐的一些极端手段,好比将传统音响推倒重来,以环境的声音、材料的声音完全取代乐音; 而是将水声作为一个特定的声音元素,植入传统乐音之中。

近些年,由中国电子音乐教父之称的张小夫传授,带领中央音乐学院中国现代电子音乐大量前卫前锋派作曲家进行了大量的前锋实验音乐的创作,近千场的多维度立体交互性前锋音乐进入了听众的世界。并在国际领域硕果累累。造就出了大量代表中国的前锋派作曲家。

本文由 策驰影院 编辑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策驰影院提供的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收录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Copyright ©2019-2022 策驰影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