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必须适当遵循虚构的原则”

来源:Administrator更新:2022-01-10

当受邀担负电影《长津湖》历史参谋时,有名军旅作家王树增很激动。作为有50年军龄的老军人,王树增泄漏,自己的老部队就是从上甘岭下来的。

参加长津湖战役战士

防寒衣物都是不全的

王树增曾著有《远东朝鲜战争》《解放战争》《1901》《长征》《抗日战争》《抗美援朝》等长篇纪实文学。他表示,这些作品属于非虚构类的文学领域,因此预备的时间比较长,需要大量研究史料,“要采访当事人,另外还要勘察战场等等,所以每一本原创书的写作时间大约都得七八年以上”。

反复研究档案后,王树增说了一个让他心惊的事实——长津湖战役中,在低温之下奔向盖马高原的战士们,基本上防寒衣物都是不全的。“虽然我们尽了最大努力为战士们预备御寒的衣物,但由于当时国力所限,加上美军的轰炸等原因,绝大部分战士们是没有领全的。由于军情紧张,我们的战士们义无反顾地扑向了盖马高原。”

艺术电影和军事片

属于两个美学领域

《长津湖》是一部剧情故事片,而不是纪录片,如何保持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均衡,是创作者们必须推敲的一个重点。对此,王树增认为,电影必须有艺术加工,需要区分开艺术电影和纪录片、军事片、军教片的差别,这是两个美学领域。假如两者混为一种创作原则和美学领域,那其实会带来很多的问题。

例如经典电影《上甘岭》,王树增认为影片的历史背景是真实的,但影片的人物和情节设置,必须恰当遵循虚构的原则,“不然的话它就不叫电影了。当然,影片里的人、事情、细节,都是要从历史当中去发掘,最后编排进我们的影片当中。我想,这不但是国产战争片的一个基本的创作原则,也是全世界艺术电影的一个创作原则。”王树增还举例说,电影《血战钢锯岭》描述了太平洋战争的某一个刹时,片中的人物和情节都是虚构的。

军事迷争辩电影细节

“这种争辩很正常”

《长津湖》公映后获得很多军事迷的关注。对于电影中的一些细节,军事迷们也不乏争辩,王树增表示,“这种争辩很正常。”

王树增认为,电影引起争辩是好事,说明受关注。但是他想强调:必定要区分学术争辩和艺术争辩。“军事迷对我们的民族历史有相当深厚的情感,所以大家会争辩某一个细节、某一场战斗,甚至某一场战斗当中的批示员的名字、年纪、老家、家人什么样子的等等。还会争辩,当时步枪是什么样子的,口径是多大的?钢盔是什么样子的,是德式的、日式的还是法式的?有这些对我们的民族历史注入了相当情感的青年,不是我们民族的幸事吗?”

与此同时,王树增也认为,争辩也是有界线的,“假如咱们争辩战史、军史,能够一点点来,但是艺术的领域不是我们争辩战史、军史的领域。假如说你用真实细节去套那些电影、小说,那么我们就没有争辩的基础了。因为我们背离了一个原则——学术争辩和艺术争辩是两回事。”

在王树增看来,电影要审视的是作品有没有反应那个时代、当时的人,有没有表现当时的人的精力状况等,“希望这些军事迷用艺术的眼光来审视我们的艺术影片,用控制的历史细节,在历史层面上帮助我们提升这部影片的精力价值,而不是考证价值。” 文/本报记者 肖扬

本文由 策驰影院 编辑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策驰影院提供的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收录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Copyright ©2019-2022 策驰影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