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Administrator更新:2022-01-10
影片成败的一个标志性的原则是,可否表现出自愿军战士真实的精力状况
王树增曾著有《远东朝鲜战争》《解放战争》《1901》《长征》《抗日战争》《抗美援朝》等长篇纪实文学,对抗美援朝战争颇有研究。王树增表示,这些作品属于非虚构类的文学领域,因此预备的时间比较长,需要大量研究史料,“要采访当事人,另外还要勘察战场等等,所以每一本原创书的写作时间大约都得七八年以上。”
此次担负《长津湖》历史参谋,王树增重要还是从历史方面做一些参谋工作。在他看来,检验《长津湖》成败的一个标志性的原则就是,能不能表现出当时自愿军战士,那些优秀的中华儿女们真实的精力状况。“只有情感描述得真实了,你才能激动观众。在这种真实之下,才能托举起想彰显的主题——为了民族的庄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平安,以及中国人民的长久的幸福生活,战士们不惜前赴后继、赴汤蹈火。由此,也是向所有人宣布: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和武装力量是不可战胜的,谁也不能阻拦中国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寻求,谁也不能够凌辱中华民族的庄严。我想假如到达这一点,我们影片就成功了。”
而在反复研究档案后,王树增说了一个让他心惊的事实——长津湖战役的严寒,当时在低温之下奔向盖马高原的战士们,基本上防寒的衣物都是不全的。“虽然我们尽了最大努力为战士们预备御寒的衣物,但由于当时国力所限,绝大部分战士们是没有领全的。有的领了棉衣,有的只领了棉裤,有的战士甚至只领了一顶棉帽罢了。由于军情紧张,我们的战士们义无反顾地扑向了盖马高原。在严寒之下,能够想象当时的困苦状况是什么样子的,材料中也有很多我军冻伤的记录。而我们东线战场的对手,又是美军最强悍的部队——陆战一师,还有美军第十军陆军的一些部队。当时美军不只武器装备是一流的,他们的被服装备也是一流的。在这块冰雪天地当中,两军交战之时,我军将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是可想而知的。”
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二次战役分成东西两个战场,由于战事的扩大,以美军为首的“结合国军”对战争的介入不断深入,于是在朝鲜半岛的东北方向出现了一个东线战场,就是长津湖的那个方向。作战开始的时候已经到了11月份,是冬天了。战争发生的盖马高原,气候特征和西伯利亚是一样的,属于高寒地带,冬季气温都在零下10多度、20多度以下,长津湖之战时,甚至到过零下40多度,在这种状况之下的战场,自然环境非常残暴,电影中也真实重现了当时的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