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中流击水》带来革命历史的全新视角解读

来源:Administrator更新:2022-01-10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再重温一百年前革命前辈们的奋斗过程,不由让人在抚今忆昔中感慨颇多。相对于众多同类型题材作品,《中流击水》带给观众的,是一种似曾相识,却又宛若初见般的新鲜感到。在追过几集剧之后会发现,《中流击水》有着更加青春的年代视角,更加新锐的视听呈现。毕竟这部作品,更多是以青年毛泽东的视角,来对待百年前的革命先驱,特别是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路过程。

同时,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中流击水》这部作品特别善于从朴实的生活细节,来说明先进的革命理念,这样的创作手段,在主旋律作品之中并不多见,但深入浅出的艺术处理方式,却往往更让观众加深记忆,产生共情,因而在创作层面,显得非常高级。

《中流击水》开篇,便将镜头聚焦于追赶火车的毛泽东,慌乱中一只鞋子掉了,他却又丢掉了脚上的另一只鞋子继续跑……这样的桥段,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主创团队的艺术处理,看似夸大,其实富含深意。战台烽以为,那两只鞋子宛若限制当时国民的沉重桎梏,唯有毫不迟疑的丢掉旧的鞋子,才能更加自由的奔跑。

当然,这样的想法,在后面也获得了必定的证实。好比说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看着女儿刷洗毛泽东的鞋子,笑着表示毛泽东确实需要多换换鞋,需要在中国的大地上多长见识、多吸收思想。后来,当李大钊应邀到天津南开大学演讲,他也用鞋子作为例子。大家穿着舶来品的洋皮鞋,依然能够在中国的土路上走出一条新路。这是极其形象的比喻,也与之前的有关“鞋子”的桥段进行了呼应,这样的情景设置,很见匠心。

本文由 策驰影院 编辑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策驰影院提供的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收录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Copyright ©2019-2022 策驰影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