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Administrator更新:2022-01-10
乃至于火车之上,同窗们见到赤脚的毛泽东,纷纷帮助他找合脚的鞋子。继而,毛泽东发表了对于留在中国,还是去留学法国的意见。他认为,应该一部分出去看看,一部分留在中国,继续观察,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只有鞋子穿在自己脚上,才知道合不合脚。能够说,这个桥段,是《中流击水》的点睛之笔!看似讲的是鞋子,实则讲的是中国进步思想之选择。当时的中国,面对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其实也是后续剧情当中的“主义之争”。青年毛泽东用一双鞋就给出了谜底:无论是哪种道路,哪种主义,都需要继续摸索,需要拿出来“穿在”我们民族自己的“脚上”,用实践的方式检验这些真谛是否可行。
这样的桥段,是真正高屋建瓴的,看似讲丢鞋子、扔鞋子和找合脚的鞋子,但实际上,呈现的则是领袖风范、高瞻远瞩的思想见识和深入浅出地哲学分析才能。尤其是对“道路和主义”上的艺术呈现,甚至能够看作是对后续剧情的一种高度梗概。这就是故事性和思想性的完美结合。
主线串联,营救陈独秀先生,串起一个时代,和时代上的重要人物角色。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剧作,人物众多,历史线索复杂,容易出现剧情叙事的杂乱感。反观《中流击水》,在叙事上,章法明确,庞而不乱,堪称佳作典范。好比,首播的两集剧情当中,陈独秀先生的被捕与营救,成为一个“大情节”,用这个大情节串起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时代人物,和时代人物们所信仰的思想哲学内容。正所谓,一条线,串起了一整张网。
陈独秀先生被捕,串起了已经在湖南的毛泽东,正在天津的周恩来、邓颖超,北京的李大钊、高君曼,南方的陈炯明、蒋介石,乃至于当时的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在这些情节当中,我们能够看到青年毛泽东、周恩来和邓颖超的爱国热忱,并且看到大家为幻想而奋斗的具体内容。也能够看到李大钊先生对于陈独秀被捕的自责之情,陈先生夫人高君曼的内心伤感等等。乃至于陈炯明打着营救旗号的军饷捐献,及其蒋介石的“道不同不相与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