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更新:2022-01-10
2022,我们来了。
2021年,最后两天了。
年末各种瓜,一波接着一波,让人应接不暇。
“明星出轨”“主播逃税”“勒索被抓”……
一次又一次消耗着人们的耐心和想象力。
比起这些娱乐圈的八卦和纠葛,有一些人,更值得被关注。
他们没有多少聚光灯,没有天文数字,没有满城风雨,只有努力生活。
这一年,有很多平凡的人走上热搜,被我们知晓。
他们足够传奇,所以见证了这个时代;他们足够平凡,所以见证了我们自己。
就让我们回顾一下,这一年,那些值得被铭记的普通人。
今年,河南卫视杀疯了。
最惊艳的节目,莫过于“端午奥妙夜”的水下中国风舞蹈表演《祈》。
舞者化身洛神,在水中拂袖起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正如《洛神赋》所书:“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
何灏浩就是那个惊艳世人的舞者。
水下舞蹈是挺折磨人的一件事。水中睁眼,很疼,就像闷在一个大罩子里。更别说还要飞跃、翻腾,一口气下去能撑多久是多久。
因为在水中无法和导演沟通,何灏浩上上下下200多趟。可能为了找到一根纱飘的最美的角度,都要重拍五六次。
拍摄期间,她的身上是一堆线,舞蹈动作开始之后,又细又硬的鱼线会越勒越紧,缠出一道道勒痕。
千难万难,这才有了水下洛神。
火了之后,人们都叫她“洛神姐姐”,但何灏浩却说:“洛神是神,但我只是一个凡人。”
动图 | 源于《幻想谜底,仅供参考》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她都做着不被认可的事情。
她最爱和水打交道。6岁开始学游泳,还进过省队,却没有走上职业运发动的道路,因为父母认为读书才有出路。她在联通工作三年,却主动丢了铁饭碗,只是因为想下水游一游。她拍过上百个水下舞蹈视频,但没有多少人关注。
《洛神水赋》播出后,有网友留言:“这旁人看起来无意义的事,在今夜惊艳无数人”。看到这个评论,何灏浩直接哭了。
她说:“我是一条鱼,这平生和水分不开了。”
现在人们常说:“文化自信。”传统文化似乎慢慢复兴了。
其实哪里有什么复兴?无非是我们在文化里面发现了人——那些保持的、鲜活的人。
我们找到她们,为她拍手,一切就发生了。
2021最让人心碎的一次拥抱,可能就是孙海洋找到孩子时的拥抱。
寻亲14年,就像是一场醒不来的恶梦。梦醒的那天,平常不怎么掉泪的他,哭成了一个泪人。
2007年,孩子走丢。他在警局给警察痛哭下跪;他大街小巷贴满寻人启事;他拿出20万作为悬赏,甚至14年没有换过手机号码。
有的人觊觎那20万,便用谎话编造一个又一个线索。每一次谎话,都换来孙海洋的一次奔走。除了新疆、西藏和黑龙江,他跑遍了中国所有的省份,有的是诈骗,有的是掳掠,有的只是开玩笑。
一次次的绝望,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他没空疗养情绪,就奔向下一个线索。
寻子路上,他先后结识了三千多名雷同际遇的家长。有人成功找到了儿子,但很多人中途放弃,有人则干脆经不住苦楚分开人世。多少家庭在找到孩子之前,就这样毁了。
他没有忘了寻找儿子,也没忘了要撑起自己的家。
今年,他的女儿孙悦已经23岁了,读书非常厉害,在新加坡留学。他的小儿子孙辉还不到十岁,爱玩爱闹。
图 | 孙海洋与家人合照
就算是没丢孩子的普通家庭,可能都做不到这样。
孙卓找到之后,立场有些摇摆。孙海洋也懂得:“他放不下,他本来就是一个很仁慈的孩子。”只是背地里偷偷学会了做山东菜。
在最近的采访中,他还在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人找孩子。
有他的存在,这个悲痛的故事,也有了暖和的底色。
你能够在他身上看到英雄的品德:坚韧、仁慈、聪慧……
他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心中只有一个简单的念头:别忘了自己所爱之人,一个都别忘。
图 | 孙海洋夫妇为孙卓预备的蛋糕
2021年5月,南京。有恶人行凶。
设身处地想一下,假如一名持刀的凶徒,在我面前,自己必定是立马跑开。所以挺身而出,是多么宝贵。
在当时,有很多正义的人站了出来。
一位小哥,试着用共享单车挡在汽车面前。
一名女生,大声呼喊着“快报警!”
一些手无寸铁的普通人开始试图制服凶手,冲在最前面的就是,南京胖哥。
他冲上去的时候,说了一句粗口,但却是那个视频里最动听的语言。
胖哥想要踹凶手,却被捅了数刀,他艰苦站起来,想回车里拿武器,却没有力气打开车门。
最后,他用尽全力给好友打了电话:“新街口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我被人捅了……”接着通话中断,胖哥被紧急送医。
此后,大家赞赏他是英雄,而他只能背地里舔舐伤口。
受伤之后,他生活不能自理,体力也大不如前。以前能够单拎一桶水,但现在走一步路都认为难受。
他已经失去了肛门功能,目前只能靠着小腹右侧的造口袋进行排泄。
胖哥时常坐在沙发上发呆,盯着走口袋看,一看就是十几分钟。
出院之后,他不敢邀请朋友来到家里,他怕朋友笑话。
胖哥曾坦白:“很多年前,因为打斗,我进过派出所。大家一直喊我英雄,其实我也是犯过错的普通人。”
有人问他,你当时有没有想过什么?
他答复,那就是一刹时的事。恶徒手中有刀,而他心里有刀。
不是所有人,都会成为英雄。而英雄只不过是一个心里有刀的普通人。
正因如此,我们更应该善待挺身而出的人。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
一个51岁的农妇,在今年决心离婚。
这个女人叫韩仕梅,无数村庄农妇中的一员,在家是家务、农事、照顾一个有手有脚的丈夫,在外还有一份月薪2800的工作。
图 | 韩仕梅
她这平生,几乎都是在隐忍中度过。生活给她什么,就咽下什么。
19岁,母亲逼她嫁给现在的丈夫,仅仅因为3000元的彩礼。
婚后,她发现3000元是丈夫借来的,为了还清债务,她只能像牛一样工作——搬砖、和水泥、抬钢筋,没日没夜地干。
而她在辛苦还债的时候,她的丈夫却在打赌。
就连快生的时候,她还在下地干活,连早饭都吃不上。
直到50岁,她开始叛逆,开始写诗。
“是谁心里空荡荡,是谁心里好悲凉。是谁脸颊泪两行,是谁总把事来扛……时光congcong如流水,掠走姑娘的青春梦,花蓉月貌追不回。”
这是她的第一首诗,那时文字接触得少。
写诗,是她对抗世界的武器。那些“瞎写的顺口溜”,把她心里的郁结释放,也给了她新的力量。
她写过一篇《觉悟》,里面有这么一句:“我已不再沉睡,海浪将我拥起。”
然后,她开始了人生的第二次叛逆——离婚。
以前为了孩子,多苦她都忍了。现在儿女长大,她不想忍了。
村里议论纷纷,说她不要脸;她的丈夫破天荒洗起了衣服,却没几天又恢复了常态,最后放下话:300万也不离。
但韩仕梅已经铁了心,她说:“我想为自己活一次,去尝试一下,成功或者失败,都不会懊悔。”
2021年11月25日,她来到结合国分享自己的故事。她将自己满是疮疤的前半生揭开给世人看,然后平静地说到:所有被性别暴力对待过的人,都能够对抗暴力,寻求幸福。
在那一刻,她不是唯唯诺诺的女儿,不是当牛做马的老婆,不是委曲求全的母亲,她就是韩仕梅。
她在50岁找到了生活的真谛:人,要活得像自己。
鹿道森,在生日那天,决定自杀。
他给这个世界留了一封遗书,因为这封信,世界才开始爱他。
信中他这么介绍自己的:“农村,留守儿童,山区孩子,校园霸凌经历者,摄影创作人,独居青年,追梦的人。”
每一个身份,似乎都是一道伤疤。每揭开一道,看信的人似乎也能认为自己身上某处在流血。
做过留守儿童,辗转于各个亲戚家寄宿。
一个控制欲极强的母亲,和一个不负义务的父亲,以及二人无休止的争吵。
然后是校园霸凌:“被排斥,被欺负,让下跪,被威逼,拦着路不让你走,一群人欺负你。”
最后分开家和校园,独自面对生活,却发现梦想遥不可及,他所寻求的艺术也没有回馈他什么。
在他的摄影作品里,神话类型是重要的。那里充斥了爱,没有任何世俗的伤害。
鹿道森作品
他是如此渴望爱,想要获得救赎,所以寄托于神。可神也无法疗愈他真实的创伤。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里写过:“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迟缓受捶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
鹿道森也曾经努力过。正如很多人也正在努力着。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应该记得鹿道森,记得他遗书所提到的每一个追问。
信中最后写道:“生疏人,请你必定要记住,你就是值得被爱的!”
要记得多爱一点,不管是亲人,还是生疏人。
或许只需要一点点,就能让努力着的人,看到希望。
要说今年最火的一首歌,必定有《漠河舞厅》一票。
大部分神曲靠的是洗脑的旋律,而它靠的是一个爱情故事。
1987年,漠河大火,张德全(同音)的爱妻,不幸葬身火海。往后三十年,张德全从未再娶,孤身一人。因为爱妻喜欢跳舞,所以漠河舞厅里,便有了一人独舞的惆怅客。
两年前,歌手柳爽来到漠河采风,无意中与舞厅里一位独舞的老人唠嗑,得知了这段故事。在征得赞成之后,创作了《漠河舞厅》。
经历过如此灾难的人,按理说是要往前走的,让时间结束苦楚。
漠河老人的浪漫就在于,老是有人背负着过去,固执地原地起舞。
人群向前走去,音乐越飘越远,而他就是要留在这里,守着记忆中永不衰老的老婆,和那支舞蹈。
舞厅是时代的印记。漠河周边是林区,冬天冷,没有娱乐选择,但当音乐响起来,人们能够走到简易的舞池中间跳舞,就像在一个沙漠里,终于有小苗破土而出。
图 | 漠河舞厅在一家半地下室内。新京报记者李照摄
这个浮躁的时代,却很难守护这只小苗的成长。
很少有人有勇气坠入爱河,也很难有勇气守护好爱情,从一而终的爱情抵不过现实的算计。
就像有人说的。用生物学懂得爱情,这就是荷尔蒙的游戏;用心理学懂得爱情,就是PUA控制术;从经济学懂得爱情,就是两个人的零和博弈。
以前那种单纯的爱情,我们却很难再看见了。
所幸,最后没有人找到那个老人,让他的爱情留在了过去。
继续孤单起舞。
图 | 柳爽拍摄的老人张德全
5月28日,甘肃马拉松出现意外,21人遇难,相当惨烈。
假如说悲痛之中还有一丝奇迹发生,那就是一个叫朱克铭的牧羊人。
那天天气不好,他跑到平时歇息的窑洞里睡觉。也许一两点,他走出去,看见大雾之中跑来一个小伙子,拖着自己的腿。朱克铭急速把他带进窑洞取暖,把火生了起来。
图 | 图片由被采访对象提供
他拨通了电话,喊来了救济。他把自己看见的人一个个搀扶回窑洞,脱下湿衣服,用被子包裹住他们的身体。一共6个。
图 | 村民们带着被子、棉衣上山救济
被救进窑洞里的运发动,下山之后,拉了一个微信群,叫“幸运儿”。他们最担心的是,朱克铭被卷进漩涡之中。
然而,事与愿违。
朱克铭成了大英雄,无数媒体日夜不停给他打电话。
浑厚的牧羊人不会拒绝,看着一辆又一辆的车停在他家旁边,找他采访,找他签约,找他直播。
他只能一再地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
其实朱克铭很苦楚:“我认为是我做得不到位,假如我能及时地挽救他们,他们可能不会发生这种事情了。你们越是来得多,我们越是认为内疚。”
在风雨交加、没有救济的时刻,是他拼尽全力救下了6条生命。
但他依然会想到那些失去的人,并为之惆怅。
这是一个真正温良的人。
一个这样的人,做了他认为应该做的事,却受到太多的打扰。
在人人互联共通的时代,不打扰,或许是最大的温顺。
一个普通人,究竟能够多么固执?
对于周三英来说,至少是43年,再长多少也无所谓。
1966年,她的丈夫汪康夫被指控强奸、猥亵女学生,判处有期徒刑10年。1978年,出狱的他给女学生写信,询问当年情况,女学生认可当年是被引导和威逼,在指控汪康夫的材料上签字,因为“他是国民党军官之子”。
周三英熟悉丈夫是在1976年,那时的汪康夫不仅背着“强奸犯”的罪名,并且劳改生涯给他留下了严重的胃溃疡和肾结石。
汪康夫的操行和处事,她都看在眼里,她选择信赖自己的眼睛。家人很是否决,周三英斩钉截铁地说:“我要和这个病人一起走。”
她和丈夫走上了申述之路,一走就是43年。
她看着丈夫在长夜下书写的侧影,时常会想:这个男人,身陷牢狱九年,前程尽毁,依然保持着正直和仁慈。她想要掩护他。
邻里一旦有吵架,就会毫不留情地骂“强奸犯”“劳改犯”。周三英听不得对丈夫的耻辱,总会站出来,用粗粝的方式骂回去。
丈夫病情恶化,家里凑了钱给他治病,可他想要用这笔钱请律师。周三英没有再劝,她明白“不清白”也是一种恶疾。
她上山挖草药,一筐筐背回家,给丈夫熬药。还努力攒钱、借钱,支撑他跑上一趟又一趟。
图 | 源于©封面新闻
有的时候,她的女儿也认为毫无希望。可是这个固执的女人丝毫不管,“没有就是没有,就是保持到底”。
她的固执最终有了回报。今年8月,最高检要求补充材料,这就意味着,事情被看到了。
听到这个消息,汪康夫表情还是很凝重,毕竟是大半生的阴影。可是谈到老婆的时候,他会温顺地说:“我感激她”。
周三英没有那么郁结,她想象着洗去冤屈之后,和丈夫一起出去旅游,互相搀扶,去看风景。
她一直就是这样,固执地过着每一天的生活。
她告诉我们,保持不需要过问意义,因为保持本身就是意义。
图 | 源于©封面新闻
天下从来不太平。
我想你必定看过下面这张图。
画面中,一名中国军人一人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张开双臂阻挡。
他叫祁发宝。
那天,冲突爆发,对方用钢管、棍棒、石块提议进击。
图 | 祁发宝
身为团长的祁发宝身先士卒,身负重伤;营长陈红军、战士陈祥榕突入重围营救,勇敢牺牲;战士肖思远,突围后返回营救战友,战斗至生命最后一刻;战士王焯冉,在渡河增援途中,拼力救助被冲散的战友脱险,自己却淹没在冰河之中。
他们的生命定格在2020年,直到今年我们才了解他们具体的个人和温情的细节。
王焯冉,牺牲时24岁,偷偷报名参军,留下最后一句话是“假如我死了,照顾好我老娘”。
陈红军,牺牲时33岁,还有四个月就要当爸爸了。他答应老婆,等到退役后“就一起带孩子、做饭、钓鱼”。
肖思远,牺牲时24岁,他的钱包里,收藏着一张漂亮女孩的照片,牺牲当天,他还神往着将来:“她支撑我在部队长干,我想娶她,给她做一辈子的菜……”
陈祥榕,牺牲时19岁,平时最爱吃橘子,所以为他预备的祭品里有一个橘子。
图 | 源于《人民日报》
这就是戍边战士。他们呆在高山雪原,远离亲人,度过青春,落下疾病,付出身命。
而他们也只是普通人。
就像一位网友说的:
“黄昏将至,
我吃着白米饭,喝着快乐水,
想不通为什么这些身强体壮的士兵为什么会死。
我在深夜惊醒,
忽然想起,
他们是为我而死。”
永远有人为了家国勇敢献身,这是中国人的浪漫。
正如,我们永远记得那些守护这片江山的人。
2021,即将结束。
这一年,生活看似平静,实际暗流涌动。
病毒还在变种,疫情还在持续,核酸、隔离逐渐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千年一遇的暴雨,今年下了两次。地铁被淹,家园被毁,身陷淤泥。
当然还有来自远方的离别:袁隆平、吴孟超、李泽厚,许渊冲……或许他们离我们很遥远,但是大家不敢忘记。
在这些苦楚的背景之下,我看到一群人。
疫情残虐,他们投身于自愿者行列,穿着白色的防护服奔走在各个地方;他们守序地接收检测,隔离,生怕造成一丝麻烦。
暴雨来袭,他们四面八方奋力冲向呼救者;他们跪在地上挽救落难的人;他们一遍遍转发着救济信息,关注着偏僻的村落。
图 | ©天津消防滨海新区支队
离别来临,他们自觉离别,站在道路两旁,哀哭“袁爷爷,一路走好”;他们默默送别,内心埋下觉悟的念头。
还有千千万万努力保持着生活的普通人,平凡地活着,做着普通的事。
最让人激动的,还得是这群人。
2021并不完美,但我们势不可挡地从它头上迈过了。我们在这三百六十来天挣扎,寻求,保持和铭记,就是我们生活的最大意义。
新的一年会好吗?没人知道。但或许从这些普通人身上,从我们自己身上,我们能找到勇气和力量。
2022,我们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