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更新:2022-01-10
2010年11月5日,唯一入选本年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的华语电影《日照重庆》在全国公映。
随着过江索道在灰暗的天空中由远及近,光影世界之中的重庆地标渐次进入观众的视线:拥挤劳碌的朝天门码头、繁华时尚的南滨路和北滨路、破旧不堪的市中心居民区,以及众神狂欢的火锅店、麻将馆和迪厅。
于是,作为内地第六代导演代表的王小帅及其新作《日照重庆》,还有作为故事背景地的重庆,再次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成为热议话题。
寻找儿子形象的父亲
《日照重庆》是个关于寻找的故事,或者更为准确地讲,是一个关于父亲寻找儿子形象的故事。
王学折扮演的父亲老林是一名远洋货轮的船长,现居山东日照,十四年前他抛子分开了重庆,随后便在人间蒸发了。今次出海回来老林意外得知,他与前妻育英所生的儿子林波涉嫌在超市行凶已被警察击毙,于是“就赶回来了”。
电影叙事的重心是以插叙的方式勾起人们对林波的一段段回忆。在复原劫持事件的本来面貌的同时,复现父亲老林“想不起什么样”的儿子林波的形象或模样。
具体地讲,基于对连篇累牍的报纸报道与网络视频的不信赖,一脸沉重的老林在“这边唯一的朋友”老金的帮助下,不知疲惫地穿梭在重庆的派出所、迪厅火锅店、老厂房、居民楼之间,访问事件的当事人,以及林波生活四周的人。他不断地访问与追问儿子的意外是什么,他要寻找儿子被击杀的真相。
让人绝望的是,每一个人都给老林描述出一个似是而非的儿子形象,但最终凭借秋菊打官司般的固执,他看到了儿子形象的逐渐饱满,知道了儿子的意外是什么。
由于儿子从小缺乏父爱,所以为人偏执。儿子渴望父爱,渴望海洋,所以曾突发奇想去日照寻父。儿子素来我信我素,一面是自我放逐,一面是执意单纯,恰是这种内心复杂情感的交错,导致了林波选择各种极端的方式走向不归路。
两代人的隔膜
诚然,父爱的缺失酿成了两代人的悲剧,纠结的父子情感只有在交错的时空中寻找片段回忆。或许老林已经遗忘了这个儿子的存在,总之,他早已重建家庭,并且“老来得子”,有了一个7岁的儿子林小波,平静地生活在遥远的日照。
当年分开重庆时,老林没有带走一张儿子的照片,在分开的14年里肯定也很少念及儿子。他没有回来看过儿子一次,甚至没有给儿子写过一封信、打过一次电话。这一次儿子的意外死亡忽然唤起了老林的义务感,但他却想不起来儿子的形象。
所以,随着故事的进一步铺展,重要的已经不再是对儿子被击毙的真相的实际寻找,而是作为一种隐喻的寻找,寻找年青人丢掉的青春,寻找年长者丢掉的义务,或者换言之,重要的是导演王小帅,通过父亲老林对儿子林波死亡真相的寻找对影片所关涉事件的深层次思考,好比青少年问题、两代人之间的隔膜问题。
我们能够在影片中看到,父亲老林与儿子林波之间的源自父爱缺失的隔膜问题并非只是个别例外,而是具有相当的广泛性。用一个父亲寻找儿子形象的故事,揭开两代人的隔膜。
一个父亲的救赎
寻找的发生是因为曾经的失去,所以,我们必须追问的是失去的是什么。
毋庸置疑,在导演王小帅看来,此间失去的是现代父母的义务问题。酒酣耳热之际,自视称职的父亲老金不无愤懑地告诉老林“现在谁还顾得上孩子。林波、昊子,二人谁都没有考上大学,成天一块瞎混”,但他却从不反思作为父亲的他本该承担的义务。他甚至不关怀儿子在哪里上班,仅仅在乎儿子是否还要向家里伸手要钱:
“自个儿能赚份钱,少向我们伸手,我也就谢天谢地了”。
王学圻用单调的造型和反复的动作建构出来的父亲形象。
老林貌似完美,严正、干练、有自控力,电影中他做事不徐不疾,懂得被刺者的情绪,引导紧张的事件当事人回忆事件经过,取代儿子向受害者致,表现得真挚,刚毅并且靠得住。但也就是这位父亲,曾经离家弃子,并且已经在异地重组家庭,“母亲”的果断不谅解的立场彻底粉碎了他的完美父亲形象,说明他曾经是并且一直是一位不负义务的父亲。
然而,这里必须指出的是,由于寻找的目的在于建构,导演在表征“失去的是什么”的同时,有意识地强调了“我现在怎么办”,强调了父亲的教赎,或者一个不负义务的男人何以成为真正的父亲。
结语:
最后一点要说的是电影中老林寻找儿子或者儿子形象的过程,同时也是导演王小帅乃至全部第六代寻找其将来之路的过程。
王小帅一再宣称自己没有并且不愿转型,但事实是,从2005年的《青红》到2008年的《左右》,他的作品已在悄然间发生了诸多变化。他开始一些社会边缘的人群,这是一个极为特殊的人群,经过电影的放大,王小帅让观众发现了原来这些人就活在自己的周遭,喜怒哀乐,平生一世。
正因如此,王小帅不断获得“终于接通了地气”的佳评。毫无疑问,他逐渐从独立艺术电影走向了与商业的合谋,试图在艺术与商业之间寻找均衡。
【免责声明】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