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的控制欲,习惯讨好别人,是的,这都是原生家庭对您的影响

来源:网络更新:2022-01-10

前段时间赵薇导演监制的《听见她说》之《许愿》播出,在网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主角是杨紫,她在这里扮演一个叫做小雨的26岁女孩。

她有一个很不堪的原生家庭,爸爸在妈妈怀孕的时候出轨,而妈妈呢,抱着鱼死网破的心思,先是到爸爸的公司闹到众人皆知,然后毅然决然的和小雨喝下掺了农药的八宝粥……被救回来之后,妈妈终于不闹腾了,而是把小雨看成了自己生命的全部,无孔不入的出现在小雨26年的每一刻中。

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工作,甚至是交不交男朋友,妈妈都会用自己的方式来参加进去,并且用不容置疑的口气要求小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而这种让人窒息的控制,让身在其中的小雨不堪其扰,于是她在26岁生日的时候,用自己的方式发出了对抗的声音。

是的,这种对孩子的控制欲其实绝大多半爸爸妈妈们都有,只不过程度不一样罢了。

当然,还有我们常说的讨好型人格。

在知乎上能够看到很多类似的问题,好比“什么是讨好型人格”,“如何避免讨好型人格对自己的影响”,“讨好型人格的人,如何自救”等等,并且每个问题下面的答复都很多。很多网友们都分享了自己讨好型人格的表现,也说了这种人格对自己人生的影响等等。

更严重的是,爸爸妈妈的这种人格会深深的影响到孩子,并且通过各种方式把这种表现传递到孩子身上,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诚然,爸爸妈妈们的这些表现确实是和现在生活压力大,孩子教育的压力大等方面有关系,但假如我们用更深层次的眼光来看的话,这些表现实际上都和爸爸妈妈的原生家庭脱不了关系。

说起原生家庭来,很多爸爸妈妈们都知道很重要,特别是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原生家庭,对他们平安感的建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以及将来待人处世的方式办法都有着很深的影响。

而不好的原生家庭给孩子们带来的影响,我们也知道很多。好比从小被暴力对待的孩子,长大后也会也许率选择用暴力来对待别人,以及处理事情;好比从小被灌输着男尊女卑长大的女孩子,成年后也会也许率为了获取爸爸妈妈的认可,而变成“扶弟魔”;好比从小就缺乏平安感的孩子,长大后也许率会为了别人的一点点好,而付出巨大的代价……

为什么我们会忍不住发性格

很多爸爸妈妈会发现,自己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往往情绪会变得浮躁,动不动就会发性格。

为什么呢?

一方面,这是从原生家庭中学到的表达方式,很多爸爸妈妈小时候,家里面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就是这样的,动不动就发性格,非打即骂等。而等我们长大后,就会习惯性的用这种方式来处理类似的事情一一教育孩子。因为这种方式我们从小就经历,很熟悉。

另外一方面,就是平安感的问题了。假如我们没能从原生家庭中汲取到足够的平安感,内心深处就会变得非常敏感,或者说是非常害怕的。所以,在面对一些比较复杂事情的时候,假如我们没有直接处理才能,就会下意识的用发性格这种方式来掩盖自己的害怕以及无助。

虽然很扎心,但确实是事实。真正动不动就对孩子发性格的爸爸妈妈,更多的是对于孩子近况无力改良的爸爸妈妈,也是对教育孩子没有信念的爸爸妈妈。

为什么我们会把“这都是为你好”放在嘴边

接着,再来说说“这都是为你好”这句话。

实际上这句话很多爸爸妈妈们都说过,特别是面对孩子的时候,这句话出现的频率会更高。

不能玩水,会弄湿衣服,会让自己着凉,我这是为你好啊;

不能玩泥巴,会弄脏衣服,会被细菌沾染生病,我这是为你好啊;

......

仿佛孩子做的一切事情,在爸爸妈妈眼中都是不被允许的,都是不合适的。而孩子对世界的好奇,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才能,都在一句句为你好的话语中,被消磨的一点都不剩。

而当爸爸妈妈说出这句话的时候,看上去是为了孩子好,实际上呢,更多的是沿袭之前爸爸妈妈对自己的教育方式,以及缓解自己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的焦虑。

所以,所谓的为你好,只是一个被包裹成糖果一样的毒药罢了!

为什么我们有这么大的控制欲

最后,我们来说说爸爸妈妈的控制欲。

所谓的控制,在心理学上属于一种内在和外在的调节机制,通过这种调节方式,我们能够让自己更有把握,更有成就感,也能更好的面对危险缓解恐怖。而实际上的控制,更多的是两个方面的内容,治理自己的行为,以及治理和他人的关系。

而每种控制行为的背后,其实都有成长过程中抵抗原生家庭糟糕体验的努力。

为什么我们想让孩子事事服从自己的建议,不要有一点的出格行为?本质上还是从小我们都是这样被要求的,内心有一种急切的打破枷锁顺着自己心意去做的冲动。而当我们成为了爸爸妈妈,这种冲动,就会转变成控制孩子的行为,进而最终到达掩护自己的目的。

过分的控制欲,其实也是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影响之一。

说起原生家庭来,很多爸爸妈妈们都是既爱又恨。

爱的是,原生家庭是每一个人长大的地方,代表了我们对这个世界最好的神往。在家庭中我们能够无忧无虑的长大,能够领会到家庭的温馨和气,能够享受到来自爸爸妈妈的爱,能够获得足够的平安感;

恨的呢,则是不堪的原生家庭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从小缺爱的人,长大后就会为了一点点的爱而变得无比卑微;从小缺乏平安感的人,长大后明知道是坑也会毫不迟疑的去跳,只因为那里能给自己一点平安感;从小被袭击惯了的人,长大后就会习惯性的自卑,做什么事情都会把自己放在一个很低很低的位置上;而一个从小就被暴力对待,动不动就非打即骂的人,长大后也会把这种情绪以及方式,原封不动的对待自己的孩子……

并且深受原生家庭影响的爸爸妈妈们,不仅会影响自己的社会家庭关系,更会把这种情绪,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原封不动的传递给孩子。

就像是一把双刃剑,递出去的时候,刺伤了自己,也刺伤了孩子。

既然知道了那些表现都是原生家庭的影响,那么对我们来说,该如何去做,才能让自己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呢,或者说怎么做才能把原生家庭给孩子的影响降到最低呢?

与孩子保持合理的界线

首先就是保持界线。

从爸爸妈妈自己的角度来说,对原生家庭的依附(心理上,经济上)越大,就越难保持必定的界线,就会深受其影响,不能自拔。

事实上,在我们传统文化中,想要保持合理的界线很难,特别是动不动就有孝敬的道德考量,更是将我们不断的往回拉一些,再往回拉一些。而要想真的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合理的界线,该做的就去做,不该做的不要迟疑不定反而让自己受伤更深。

从孩子的角度来说,爸爸妈妈也应该避免之前自己的成长过程,应该和孩子保持必定的界线。

这里说的界线,能够是生理上的界线,好比能够让孩子去做一些事情的决定,就算是因此受到必定的伤害,但也在可控的范围内;也能够是心理上的界线,好比有些事情能够服从孩子的意见,让他们自己做主,自己判断,而不是事事代劳。

这样合理的界线,才能最大程度让孩子保持独立性,也才能更大程度上减少原生家庭对他们的影响。

帮孩子成长但不是帮孩子做决定

另外就是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多建议而不是多决定。

事理很简单,尊重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意见,也尊重他们的每一次成长。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想要做到的话,真的是太难了。

包含高兴爸爸自己也是这样,心里想着要不让高兴自己来做吧,但是事到临头又各种担心,衍生出来了太多的担心以及恐怖,最后还是高兴爸爸自己去做了。

实际上这样的做法对孩子来说,真的一点都不好,甚至影响也很大。

往小了说,对孩子自主才能的造就,应对问题才能,以及处理问题才能的造就不利,往大了说对孩子心理的健全也是不利的,他们在什么事情上都会一直依附于爸爸妈妈,成为一个怎么都长不大的巨婴。

至于如何去做,高兴爸爸建议爸爸妈妈能够从小事情做起,从一些无伤大雅的事情开始,建议孩子自己去做,而不是插手其中,逐步把这种方式延长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关注自我成长

最后就是自我成长了。

所谓原生家庭的影响,其实可大可小,假如自己没有什么太大的才能,只能是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而当自己有了更好的成长,心理以及见识都上了一个更大的台阶的话,以前的那点影响,真的是一口气就吹走了,根本不会对自己再产生什么太大的影响。

所以,不管是不是受到了原生家庭的影响,自我成长是很重要的一环。

并且爸爸妈妈的自我成长,能够找到自己性格上的缺点之处,并且及时的补上,还能够用更加科学的立场,以及方式来教育孩子,成就自己和孩子的将来。

虽然说高兴爸爸说了那么多的关于原生家庭的问题,事实上,我们成功与否,以及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的表现如何,并不满是被原生家庭所决定。

很多时候,只要我们想做,并且愿意去做,最终的结果也会是很好的。

文:高兴爸爸的日记 图片起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感谢~

本文由 策驰影院 编辑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策驰影院提供的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收录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Copyright ©2019-2022 策驰影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