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更新:2022-01-10
近日,以抗美援朝历史背景为题材的电影《长津湖》登陆香港院线,上映首日就有近40家影院排片130余场,有的场次甚至一票难求,尤其在刚过去的周末更是掀起观影热潮。如此盛况并非有时:一方面,香港与内地同根同源,这种根植于血脉的家国情怀能够激发人们强大的向心力与内聚力;另一方面,《长津湖》不负众望成为现象级大片,不仅领跑总票房冲破40亿元的国庆档,更让旁观主流电影成为国人日常与节庆的新时尚。
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在市场化道路上日趋成熟的上佳表现,主流电影也从一度市场欠佳到逐渐赢得亿万国人的认可,尤其获得年青人的欢迎与追捧。紧贴时代脉搏、走进现代年青人的生活,“正青春”能够说是当前主流电影制造的明显特征。那种青年“心中有梦想,眼里有光芒”的昂扬锐气,那种眼底透着清亮、青春无穷的英姿勃发,那种不加雕琢地对将来、对世界充斥豪情和希望的傲然之姿,恰是青年人才能由衷散发出来的。进一步地说,力争在情感表达上生发深度共鸣与共振,恰是开启现代中国青年心门的一把钥匙,而当下主流电影亦将这一要义贯串影片制造的始终,以历史真实来再现故事,以至臻至纯的情感打动观众。
斯蒂芬·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烁时》中认为:“历史是真正的诗人和戏剧家,任何作家都不得妄图超过它。”纵观一部部饱蘸深情的主流电影,现代国人,尤其青年一代能够领会先烈们面对当年积贫积弱之中华的无奈叹息,目睹他们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奋进不止的昂扬斗志。“这场仗假如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我们出身入死,就是为了他们不再打仗。”这般赤子情怀,更加让现代青年真切感受到前辈们为中华民族摆脱深重魔难的决心与无畏。
电影《长津湖》中的自愿军战士,临危受命,衣单食缺,强忍零下三四十度的冰冷奔赴战场,他们在冰天雪地间怀着一颗保家卫国的赤子之心战斗到最后一刻。“小米加步枪、土豆加雪球”没有让他们心生恐怖,呵气成冰亦未能让他们后退一步。在历时数十天的长津湖战役中,自愿军战士与劲敌决死格斗,勇创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万千战士毅然决然地冲锋陷阵,埋骨异域,赤胆忠心,为国而战,他们奔赴疆场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壮烈让“英雄”这个词在那个当下有了更加可敬的时代注解。值得一提的是,恰是由于兼备这种丰富的情感内核与画面呈现,主流电影一次次点燃了中国青年的爱国热忱,激发了他们的时代使命感和勇于担当的意识,使其受到越来越多年青人的青睐,同时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
如上所述,当前主流电影制造更加聚焦,情节安排紧凑有序,选角偏向年青群体,力争实现电影在多个层面的年青化呈现与时代新表达。正如电影《长津湖》在港上映引发的观影热潮,这一方面说明了主流文艺作品兼具主流价值的时尚引领与自觉,唤醒共同体意识,弥合代际差别,使情感在一代一代人之间、在一个民族内部流动起来;而另一方面则充足验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情感—心理结构”并非一种抽象性的存在,不论香港青年还是内地青年,他们会在历史大事件的表达中做到同频共振。
(作者:张凡,系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副传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