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更新:2022-01-10
《风起洛阳》热播有一段时间,我是最近才开始追剧。
说实话,前几集我一直没太看明白什么意思,只认为剧组的布景、服饰和人物打扮都挺好的,把大唐的繁华和当时的亮丽都呈现了出来。
在人物方面,剧中呼声最高的应数王一博的百里弘毅了,追剧过程多次被“二郎”刷屏。
主角们的人设都很清晰:
王一博扮演的百里弘毅,是个一心只有学问的学霸 顶级吃货;
宋轶扮演的七娘,是个单纯、活泼又痴情的小迷妹;
宋茜扮演的武思月,一个有热血、有才能的女强人;
黄轩扮演的高秉烛,是执著又重情感的苦命人;
张俪扮演的窈娘,兼具正直的痴和反派的狠。
不是一捧一踩,就实际感受而言,这几个角色最让我意外也最惊艳的,是“窈娘”。
百里弘毅的冷淡风和偶像派,与王一博在《陈情令》里的演绎没有很大差别。
七娘的娇美温婉,和宋轶在《庆余年》里的“范若若”一角也有重合之处。
黄轩的演技毋庸置疑,一直很有爆发力,但早在《芈月传》里楚国令郎“黄歇”便让我们见识过。
宋茜的古装剧相对不那么多,之前她多是时尚小姐姐的代表,不过本次的“月华君”诠释得也很到位,女装清丽、男装飒爽。
在窈娘这个角色之前,我对张俪一直无感,似乎她始终不温不火、不好不坏的。
可能恰是之前这种不怎么出挑的平淡,让她在《风起洛阳》自出场就抓住了我的眼球。
直到她的真实身份,春秋道的“十六夜”,这一大反派底牌被掀开。
万万没想到!
万万想不到!
出场,她是那个妖冶又摇曳的女掌柜,在大唐不夜城的纸醉金迷里收放自如。
再严正的场景,她一出现,立马hold全场,以调笑的方式化危机于虚惊一场。
但那只是风月场的惯用手段,只是小聪慧吧!
然而,黄轩扮演的高秉烛在控制证据但又不敢信赖的时候去找她对质,她忽然收起了所有避重就轻的招数,直截了当地认可,“真的(是我)”!
“作为十六夜,我早杀你百次千次。作为窈娘,我真的下不去手。”
他和她是惺惺相惜的,也是互不过问的,但却是知人品而不知底细的。
她终于说出了自己的故事,那是一个缺爱的小女孩儿的悲剧人生。
小时候,她被自己的爹爹以一袋米的价格无情地给卖掉,继而被当做一个无情的杀人机器被春秋道程序式地练习着。
为了存活,她只能不带一丝迟疑地去杀,她身边的人也是如此。
当她以无助弱女子的身份出现,有人去找麻烦,是高秉烛挺身而出挡在她前面。
那是史无前例的一次,她忽然知道被掩护是什么感到。
那就像一个机器忽然有了人的意识。
高秉烛,就此成了她的英雄。
但用她的话来说,“太晚了”!
十六夜和窈娘,无法合二为一正常生活。
她只能为自己踏错一步而毁平生的错误买单到底。
回忆、抹泪、笑着哭、哭着笑、脆弱、倔强……
和情感有关的词,都在她脸上。
那真是封神的一场戏,一个人在情感的泥淖里百转千回!
接着就是,换一身反派打扮,狠辣的战衣上身,居高临下。
作为春秋道从无败绩的大师姐,假如她和高秉烛动起手,最坏的结局不过两败俱伤,甚至更多可能是高秉烛死,而她无事。
可她在楼上,一声撩人的呼唤——“高郎”。
那一身“战衣”,让高秉烛看到了太多仇恨与血债,以至于他看不到窈娘,上头地想要原地报仇雪恨。
不是一时心软,而是从未预备对战!
自我了断前,她带着很深的愧疚和真心。
自我赔罪后,她奢望地问道,“这样,你会不会永远记得我?”
那一段,没有俗气地巴拉巴拉说半天,窈娘下线得很利落。
也是在她走后,高秉烛才如过电影一般回忆着两人的交集。
是温,是饱,是酒,是倾听,是信赖,是疗伤,是知己……
或许高秉烛自己也说不清那到底是什么!
“我爱你,苍凉双眼留有余温,荒芜的心旷野徒奔。”
假如窈娘没有那个由不得选择的童年,假如她只是平常女子,假如她和高秉烛能早些相识……那结局以友情或爱情来些,都能够,至少彼此坦然于岁月间。
命运的棋盘上多得是被掌控的棋子人生。
我无法决定让自己走赢,但我能够选择不让你输!
窈娘选择了后者,选择了她的高郎!
假如人物有比喻——
王一博的百里弘毅,好似一面湖,澄澈而平静;
宋轶的七娘,好比一条小溪,欢快潺潺;
宋茜的武思月,如修竹一棵,清节有品;
彼岸花有两种:
白的的那种,叫“曼陀罗华”,意为“无尽的怀念,绝望的爱情,天堂的来信”。
无论哪一种,都是彼岸宿命:花开一千年,花落一千年,花叶生生相错,世世永不相见。
窈娘下线以后,剧情再紧凑也认为不过是氛围紧张了,再没了心弦的触动。
或许角色和人一样:
不必定非得是C位才能大放异彩,我们就站在当下属于自己的位置上,把属于自己的事情做到最好,就会有属于自己的光亮。
——
枕藏
*本文由枕藏原创。更多文章,记得点赞加关注。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