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档电影《革命者》《1921》热映 银幕回望百年红色风华

来源:更新:2022-01-10

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来临之际,电影《革命者》《1921》同期亮相大银幕,用光影艺术致敬建党百年。

两部电影用真挚的艺术创作,探寻共产党人矢志救国的“心灵原动力”,传递革命者前赴后继的革命精力。

多角度呈现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的故事

百年前的中国风雨飘摇,却因为有着这样一群为信仰为革命、为国家为民族奉献出光和热、鲜血与生命的青年共产党人,让中华民族最终被光照亮。

《革命者》以李大钊被执刑前的生命倒计时作为时间线索,多时空辐射出他积极摸索救国之路的热血过程。《1921》讲述了从五四运动到“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再到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代表们相聚上海,参加中共一大会议见证开天辟地的历史时刻。不论是以典范人物勾画英雄群像,抑或是以时间节点映衬时代主题,两部电影均聚焦了百年前那段波澜壮阔、开天辟地的革命史诗,展现出建党初期无产阶级革命家们以青春之我创青春之政党、青春之中国的担当。

旁观《革命者》后,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李欣表示:“以往对李大钊的印象大多逗留在课本中,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一个更有人情味的伟人形象。张颂文扮演的李大钊既有游行队伍前的大方激昂、被捕入狱后的坦然从容,也有市井街巷中的谈天说地、灯火可亲里的柔嫩温情。”透过家人、学生、朋友、普通百姓等人物视角,一个有血有肉的伟大革命者形象逐渐饱满。

角色质感的形塑离不开细节的把握和渲染。在《革命者》中,面对绞刑,年青的革命者们没有害怕,反而以说笑风生的方式,在剃头时调侃“给我剪个五五分呗”“我下辈子还要找个媳妇儿呢”。《革命者》导演徐展雄说:“电影在刻画革命先驱勇敢就义前的情景时,采取了更细腻、更接地气的表演方式去还原那份不畏牺牲的勇敢气概。”这种生活化的具体表达,反而强化了革命先驱不屈不挠的英雄形象。因为从平凡中来、从真实中来,所以人物更显生动,精力更觉宝贵。

国际视角的融入进一步延长了影片的价值广度。《1921》生动展现了故事重要发生地——上海所蕴含的丰富地缘景观。这座国际大都会的开放气息、融合气候和浪漫气质在青年志士的热血奔走中向观众徐徐呈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一川表示:“《1921》对现代上海地缘景观浓墨重彩的刻画,将这座城市蕴含的美学密码的沾染力释放出来,带给观众开放、开创、进取等鲜活印象。”

另一方面,影片灵敏地捕获到中共一大召开中的国际声音,发掘到来自共产国际的两名与会人员——马林和尼科尔斯基。通过他们的工作介入,以及融入日本共产党人士遭特务追杀的叙事线索,影片更加全面地呈现出建党初期的革命史诗。

点燃心中的幻想和眼中的光芒

100年前的他们,心怀幻想,铮铮铁骨正青春。100年来的征程,初心未改,梦想已开花结果。

《1921》中,来自五湖四海、平均年纪仅28岁的热血青年们,冲破国际国内各股权势的监控和追踪,在上海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篇章。《革命者》中,在李大钊的感召下,一大量仁人志士把青春的豪情壮志投入到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共产党建立和新中国建设的征程中。

信仰之光,点燃了青春的幻想与豪情。星星之火,在青年的志向与实践中得以燎原。正因为有这样一群为信仰、为革命、为国家、为人民奉献出鲜血甚至生命的青年共产党员,才成就了今日的盛世中国。影片通过讲述赤诚的青春故事,引发与青年观众的共情,完成了一场跨越百年的青春对话。

时代在变,初心不变。当面对获得营救的机会时,《革命者》中的李大钊毅然选择了放弃,用个体的牺牲唤起国民精力的觉悟。《1921》中,最为年青的几位代表在初到上海时被繁华吸引,但关键时刻还是对革命事业无比坚定。北京交通大学学生游欢观影后表示:“他们是一群和我们一样的年青人,在最有活力的年纪,不惧迷茫,始终寻求希望。”

为了获得青年观众的青睐,影片运用了年青态、艺术化的表达方式,选用与历史人物年纪相匹配的青年演员,力争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切近真实。《1921》导演黄建新说:“我们希望这部电影能给更多年青人提供一个回望百年征程、读懂百年初心的机会。100年前,一群和他们年纪相仿的青年满怀幻想和壮志,在国家和民族的危难关头挺身而出,矢志改变中国的面孔,这能引发今天年青人的共情。”

  在奋斗不息中奔向下一个美好百年

百年前的革命火种早已在中华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磅礴气候。在拍摄《1921》的过程中,黄建新意识到:“这些人有超越生命的信仰。100年来,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岁月,就是这样一群人精力过程的实践性表现。”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崇高的思想精力、真挚的爱国情怀、坚定的信仰信念催人奋进。

革命薪火代代相传,红色基因历久弥新。分享创作的心路过程时,《革命者》中李大钊的扮演者张颂文表示:“今天的年青人应该能够接纳我们这个版本的李大钊,能够通过电影了解我们的先烈是怎样给我们创造了今天这样一个国家的,对此我很有信念。”

革命先驱的奋斗故事为新时代影视创作提供了用之不竭的创意资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研究员刘黎明看来,“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语境,中国电影更有义务、有义务承担起培根铸魂的时代使命,通过光影艺术的魅力弘扬民族精力、记录伟大时代”。

电影始终是普通人情感释放的最佳窗口之一。近年来,《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故乡》《夺冠》等众多新主流电影生动展现人物命运和家国情怀,通过新的历史论述与艺术表达,收获了越来越多年青人的关注。在清华大学副传授梁君健看来,“新主流电影创新艺术表达方式,融合多元创作作风,赢得了年青观众的爱好。尊重市场、尊重观众的创作理念,为新主流影视作品打开新的市场空间提供了可能”。

这个“七一”档,《革命者》和《1921》吹响了暑期档的前奏号角,“七一”之后第二个周末,记录医护群体战疫故事的《中国大夫》将于7月9日亮相大银幕,参加用光影庆贺建党百年的行列。另外,讲述抗美援朝战争故事的《狙击手》《长津湖》等也将陆续登陆大银幕。下半年,《无名》《我和我的父辈》等,将接棒“新主流”电影旗帜。

本文由 策驰影院 编辑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策驰影院提供的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收录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Copyright ©2019-2022 策驰影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