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新作,笑女主戏精的,看到最后都要哭

来源:网络更新:2022-01-10

陈凯歌新作品来了。

《淑贞》。

片名有一点老味道。

这一次,他讲述了一位老北京老奶奶的故事。

旧吗?

完全没有,你看画面。

青灰的砖墙,青葱的岁月。

北京的四合院,曾经如花的少女,如水般平淡的小日子。

这是老奶奶的追忆似水年华,也是一扇时空之门。

陈凯歌是懂人的。

好几部口碑之作,都胜在描摹某个具体的中国年代下,某几种细腻的人性。

在说这部新作之前,Sir今天一口气说完。

让你一篇就搞懂陈凯歌的机密。

01

中国人的幻想主义,每个年代,长的模样都不同。

1988年,它是《孩子王》里的模样,叫——

求新。

曾经那个年代,相比现在总有一些保守,一些闭塞。

但无论多闭塞的时空,人类的思想总能找到生存的缝隙。

知青老杆,下乡7年,被抽调去教书。

乡间的学校很简陋,教室就一个茅草顶加一圈围栏,黑板上坑坑洼洼。

但老杆也顺应。

他也不是齐整人……汗衫上大大小小的洞,鸟窝一样的乱发。

生活的拮据,经常是这些知青的笑料。

好比一坐就倒的桌子和椅子。

拮据的日子,总有高兴的过法。

但拮据的教法,老杆实在受不了……

没课本。

老杆跑去办公室问校长,为啥子不给课本。

校长的谜底想都想不到:

纸不够

这就不是上课,山洼洼里,没人期待孩子们能出个材。

老杆为孩子们绝望,也为自己绝望。

到了晚上,对着碎镜子里决裂的自己,他狠狠啐了一口。

但近况反而激起了老杆的斗志。

老杆开始救孩子(可能也是无意识地拯救自己)——

上课绝不填鸭,让孩子们划出身字,自己一个个教;让孩子们写不同的作文,表达不同的自己。

他还跟一个叫王福的孩子打赌,赌一本字典。

字典这玩意,当时太名贵。

因为字典象征的是文化,是城里人的“空气”。

王福输了,虽然字典没获得,却保持自己抄一本:

“我初三毕业就要去上工

抄好了能够带回去

以后有更大的字典,还要抄”

在王福有限的眼界里,“更大的字典”,就是更大的世界。

可说到“更大的字典”时,窗边的光忽然消失,王福隐在黑暗中,只留下有光的半边小脸。

老杆看到了这微光,这一点点微光,却将老杆刺得睁不开眼。

此刻,他居然忘记了之前,自己心心念念的个人自由。

他选择了什么?

有一个超现实镜头能够解答:

晚上,孩子们点灯抄书,一双双渴求的眼盯着老杆。

下个镜头,孩子们消失,只剩排排烛光。

然后,老杆吹灭了自己那根。

电影的结局,是老杆教师生涯的中止。临走,他给王福留了一句话:

“往后什么都不要抄

字典也不要抄”

不要抄,不要随波逐流,不要进入标准化的生活。

想活出自己,就不要停止对自己的思考。

再旧、再闭塞的模式中,也别忘了求新,成为一个新的人。

02

但换个年代,幻想主义也能够是——

念旧

好比2002年的《百花深处》。

它讲了一个老北京与急遽成长的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故事。

冯先生的四合院拆了,但他不愿信赖这个事实。

于是他找搬家公司,搬他并不存在的“家”。

这家里,有紫檀衣橱、金鱼缸、前清花瓶,还有风一吹就叮当响的铃铛……

搬家公司呢?

也乐得挣不花力气的钱,演小品似的,开始了一场关于搬家的无实物演出。

短片里,对高楼大厦都是仰拍,压迫感十足。

冯先生伸出头去看,又缩着头回来:

走错了吧……

搬家公司老大,眼也不瞥地答复:

新的城市,聚集了新的眼光,没人为逝去的老胡同和老时光认为惋惜。

关于陈凯歌这点旧念想,谢园看得最通透:

“也是我始终认定的:陈凯歌与《孩子王》,特别是他苦苦寻求并寻求得不彻底的东西,不过是一个遥远的神话。”

假如这念旧,在现实里难以寻觅,就不如把它放到更虚构的故事中。

文学?古代?唐朝?

3年前,《妖猫传》。

里面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追寻的幻想主义。

白居易追的,是

诗歌

多年以来,他一直醉心于皇帝与贵妃的爱情故事。

他想用文字,记住这极致的一切,让死去的活着,让曾经伟大的继续伟大,让已经衰老的焕发新的青春。

没错,文字的极致,就是白居易心头的光。

即使到结尾,白居易知道了所有故事的真相,也一字未改《长恨歌》。

因为现实尽管不如人意,但一个完美虚构的现实,就是作家的幻想主义。

白龙的幻想主义,是

懂得

他打小被抛弃,自卑又敏感。

却不想高高在上的贵妃也和自己有着差不多的出身。

三句两句就说到少年心里去。

在Sir看,白龙对贵妃的执念恐怕不是爱情——萍水重逢只靠美貌的爱能保持多久?

而是一种“懂我”的心。

是一种“我的同类只此一人”的珍惜。

皇帝,不用说,寻求的是

权力

杨贵妃这样一个盛世符号,怎能放下,怎舍得放下。

不仅要“白头偕老”,还要把这个“所有物”向全世界展示。

杨贵妃呢,要的是爱。

可谁会信赖,这样完美的人也缺爱呢?

马嵬坡兵变,倭国的阿部冲上二楼想带贵妃走,却被贵妃拒绝:

“上次在沉香亭要告诉我的话(告白)

不说了吗”

在阿部眼神中得出肯定的谜底后,贵妃笑了,如释重负。

古诗中,诗人常以美人指代崇高的情操或者美好的盛世。

杨贵妃也是这样一个象征。

于陈凯歌,杨贵妃的陨落,意味着他对美好是否长存的一种哲学式悲观。

对了,还漏了主角空海大和尚。

空海追寻的是“

无上密法

”。

可这四个字玄而又玄,到底是什么?

要想没有苦楚,并不是永远隔断苦楚。

而是认清了生活的本质之后依然爱它。

这是不管求新、还是念旧的陈凯歌的幻想主义。

是不管时代怎么变,他都想拍出不同年代的不同的美好。

03

现在能够说说最新短片《淑贞》了。

北京的老四合院,古朴安静。

夏天到了,植物葱绿,花团锦簇。

一只跑过的猫,让全景画面一下子活了。

四合院外的北京,是地球上最喧哗的地方。

但在四合院内,时间变得粘稠、迟缓。

齐家四世同堂,最老的是曾祖母淑贞(苇青 饰),年近九十。

头发是全白,但你可别小瞧了这位老太太。

身体硬朗,活力不减,最关键的是:

她的内心,住了一个孩子。

猫咪跟她调皮,她也跟猫咪调皮。

多大年纪了,还馋牛奶。

还馋冰牛奶。

还偷着喝冰牛奶。

她气质不显老,心里不服老。

啥事都亲自来,衣服自己洗,够不着晾衣绳吧?

……就跳起来晾。

孙子(沙溢 饰)给她沏茶,她还不享受这福气。

“您都那么大岁数了!”

“我哪么大岁数了?”

更不省心的还有。

你说我年纪大,来,咱比比。

比啥?比扫地!

可淑贞毕竟活了九十年。

四合院里,数她最有过日子的聪明。

孙子孙媳妇吵得不可开交?

靠淑贞。她有独特的调解窍门,你们就吵你们的吧……

我包我的饺子。

孩子们来帮着擀饺皮,淑贞是时候说一句:

“你们哪,擀不圆。”

不烦琐,不废话。

话里有话,但听者有心才能听到。

这么一位有趣的人物,如何创造的?

那话就远咯,那可是陈凯歌儿时的记忆。

她很多特质,脱胎于陈凯歌儿时的一位老保姆。

爱喝北京茉莉花茶,并且就得喝茶叶末,喝茶声儿还特大。

全部人,爽快、自在、飒。

这样的老人特别能代表老北京,代表一个逝去的年代。

淑贞在这个家里,既是被家人疼爱的“小孩”,又是受尊重的长者。

淑贞阅尽风云,什么事都不是事儿。

但再不是事儿的她,心里也藏着一个事儿。

每当淑贞用桂花油梳头,就仿佛变了一个人。

话也不多了,人也不乐了。

唉……

曾经有个人,就这么给我梳过头。

那,也是个淑贞。

有部经典电影叫《两生花》。

这位淑贞的故事,也是两生花(就是开头Sir放的第一张海报)。

两个淑贞,一起长大,密切无间。

90岁的淑贞屡屡回忆起这段日子,是有多么不想放下。

当小雨淋在身上,当眼光穿过月洞,穿过悠长的岁月……

在陈凯歌的六百格慢镜头里,两个撑着荷叶伞的少女,缓缓在雨中跑起来。

画外男孩一声,“淑贞!”

两人都回头,三人一块红了脸。

90岁的淑贞,也开始健忘了。

而这段旧事,可能是她想放在最后,才忘记的事。

这位年少的玩伴,只有当她梳头时,当桂花油的香气飘起时。

她才想得起,才会说:

这辈子啊,最想见的人,就是淑贞。

其实到底有没有另一个淑贞?

观众不知道。

也许每个少年的我们,心里都活过另一个自己?

也许当我们也七老八十,也都还会想再活一遍这个年青的自己。

像曾孙子那样,大口吃汉堡。

像后辈那样,用电脑打字,把旧的纸书信一字字敲进电脑里。

淑贞非常念旧。

但她是用拥抱当下的方式去念旧。

忘记和衰老,本让人伤感,但陈凯歌却用乐观给淑贞上色。

于是也让这座四合院,处处充斥了温情和美。

它岂止象征了老北京。

一个“合”字,更是中国人对美好家庭的幻想主义。

陈凯歌在采访中说,拍全家吃饺子那场戏,他专门要求摄影师用暖色系的打光,营造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

但如何让这其乐融融的家,充斥真实感与生机?

还是猫。

陈凯歌和工作人员费了好大劲,几次三番把白猫放在鱼缸上,让它于一个正好的刹时,跳下去。

这个细节你能够忽略,但这半秒时间带来的激动,谁都不会忽略。

不管是影像上,还是精力情感上,陈凯歌对表达是有执念的。

陈凯歌编排的一部小作品《我想有个家》曾受到质疑,郭敬明甚至说“不信赖这个故事”。

是的,它过于幻想化,美满、暖和,让人认为与现实有着太大差距。

但陈凯歌答复:

“幻想主义对我来说是有价值的,因为我自己认为电影本身出自写实,但是电影并不止于写实,所以我喜欢暖和仁慈的东西,当然我知道黑暗永远在那。”

陈凯歌的电影里,也有现实的残暴,历史的创伤。

而不无视黑暗的美好,不害怕黑暗的活着,就是幻想主义。

老杆、程蝶衣、白居易,都如此。

第五代导演有没有过时?

从某种角度,当然。

但从中国知识分子文以载道的角度,永远不会。

时代在变,这个时代有80后、90后的声音。

但也会留下陈凯歌的声音,淑贞的声音。

那些声音不是过时。

因为它们仍然在传达一种不会过时的,快乐与爱。

这两种东西,也许比快速更迭的时代更重要。

陈凯歌说,淑贞这样的老人,之所以能够健康长寿,除了心态乐观,还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特别简单、质朴。

在孙媳妇和阿姨争执该用洗衣机什么档去洗真丝材质的衣服时,淑贞已经在一旁手洗了……

孙媳妇说,现在谁还手洗啊?

淑贞答,我呀!

曾孙子要开车去商店买东西,淑贞又来话了:

“有腿没有?有腿自个儿走着去啊!”

能走路多走路,自然又环保、又健康。

也许和年青人比起来,淑贞的生活,更配得上“有机”两个字。

简单、快乐,充斥爱,以及,返璞归真。

淑贞是老了,逐渐忘事了。

但她永远都不会忘记最重要的事。

认真过好每一天。

在凉快的夏季,活出身活的小确幸。

在严寒的冬季,也期待“瑞雪兆丰年”。

最后,不如再说说Sir心里的幻想主义吧——

它既能够是信赖。

眼下不可改变、逆转的现实,终将被我们改变;

它也能够是信赖。

眼下纷纷被改变、丢弃的现实,也有值得一直坚守的部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北野武术大师、颐和园的马达

本文由 策驰影院 编辑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策驰影院提供的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收录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Copyright ©2019-2022 策驰影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