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电影《天工苏作》上映 非遗拍成电影有多美?

来源:更新:2022-01-10

把非遗拍成电影,会有多美?

2014年,苏州参加结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成为全球“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日前上映的纪录电影《天工苏作》,就讲述了姑苏城中非遗传承人和手艺“纠缠”平生的故事。

宋锦、核雕、灯彩、明式家具、苏式船点、苏绣、香山帮建筑营造、缂丝、玉雕……《天工苏作》展现了具有代表性的9项苏州传统工艺,并以12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视角,展现传播千年的传统工艺在历史长河中的流变与革新。

亲眼目睹你才会信赖,无形的巧手匠心化为有形,缔造出一件件绝美艺术作品,阐释出书卷里的诗意。

好比,我们都曾在中学语文课本里学习过《核舟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方寸间的核雕别有洞天。对于核雕手艺人而言,当1.5毫米的刻刀刀锋撞上一枚二三十毫米的橄榄核,是一场“硬碰硬”的交锋。

又好比,很少有人知道,织造宋锦的花楼织机,竟与现代电子计算机的二进制异曲同工。

而在打造明式家具的匠人心里,塑造家具的“形”固然重要,可岁月特有的气味更藏有一番意蕴。“一棵紫檀树,需要上千年才能长成,有一种独特的香气,这是时间封存在木头里的味道”。

有观众评价,《天工苏作》就像一座线上的非遗博物馆。片中,12位主人公不同年纪、不同经历,不同领域、各攻其巧,但是手里、眼里都写着同一句话:以平生坚守一艺。

手艺与器物的美,显然是最先抓住我们留意力的第一因素。可是,沿着直观的“美”再往深处走,你会遇见更多特别的人——他们仿佛是时间的驾驭者,守着古典的心,把传统的、往昔的一切,完好无损带到今人面前。

“你有没有闻过木屑花的味道?在所有的木头中,紫檀木的木屑最香,那是时间封存在木头里的味道。”明式家具制造技艺传承人宋卫东告诉记者,他16岁开始当学徒,一开始谈不上对做家具有多爱好,可是慢慢做多了,了解透了,自然就爱好上了。

走了更远的路,喜欢的情感里又生长出一份义务心。宋卫东说,那种感到是“全身心地把每一件作品跟自己完全绑缚在一起”。

苏州玉雕江苏省代表性传承人蒋喜认为,他之所以做玉雕40年的过程都很顺利,重要原因是内心喜欢这个行当。“喜欢了以后你会认为很愉悦,碰到任何艰苦都认为这不是问题”。

蒋喜认为,对于非遗,有人喜欢技法,有人喜欢美学,也有人喜欢文化。这份情感,是实现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根本要素。

在《天工苏作》中,有些非遗的故事,还与亲情有关。

非遗,既有好看的,也有好吃的。苏式船点,就属于“舌尖上的非遗”。船点,即在船上食用的点心。“临水而生”的苏州船点选料考究、制造精细、口感极佳,加上艺术造型的包装,能够算是苏州点心中的“阳春白雪”。菜品特点是:香、软、糯、滑、鲜、型。

苏帮菜制造技艺苏州市代表性传承人董嘉荣,是苏式船点的头牌,曾代表中国在国际大赛上夺得金奖。现在他天天生活的优等大事是接小孙女幼儿园上学放学。因为手抖,董嘉荣已经搁置船点手艺8年。

儿子儿媳提出要接孩子回身边住,董嘉荣很舍不得,但也无法拒绝。他决定,为自己最疼爱的小孙女亲手做一次船点。在纪录电影中,夜深了,小孙女已经睡下,而董嘉荣在灯下用颤抖的双手,努力做船点。令人泪目的是,那些船点造型都是小孙女喜欢的童话书中的意象,好比小胡萝卜、小猪佩奇等。

第二日,董嘉荣与小孙女一起坐在船上,享用船点,度过属于祖孙二人的密切时光。

《天工苏作》导演孙曾田如是阐释影片的创作初衷:“通过这些人和艺的‘厮磨纠缠’,我们将呈现现代工匠精力的核心:开放包涵的视野,一丝不苟的研究、敬天爱人的涵养、持之以恒的创新。”

到达极致之美的非遗技艺,熬的是匠人们平生的心血。如何传承和成长,无疑成了他们不时思考的难题。

苏州灯彩的历史良久,长达1500多年。灯彩,又叫“花灯”,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汉族传统民俗工艺品。“东风夜放花千树”,灯彩在古代,其重要作用是照明,由纸或者绢作为灯笼的外皮,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条制造,中间放上蜡烛,到现代则会放灯泡。2008年,灯彩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已到古稀之年的苏州灯彩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汪筱文,为了重现“传说中的苏灯典范”——万眼罗灯,天天要切割至少500个光孔,两孔的间隙不超过一毫米。

灯彩匠人十年出师,这等既精细又熬时间的技艺,交班者难觅。

“我现在77岁,到顶了,真的没有交班人,因为我们的行当比较苦,苦在什么地方呢?一个是现在做的体量越来越大,工程量越来越大;另外一个,学艺比较难真的不是人们想象一年、两年、三年能够学成的,没有十年工夫真的是拿不下来,就是这样难。”汪筱文说。

蒋喜指出,非遗往后的成长必定是先把自己的“根”找出来。“我为什么研究古玉呢?我在苏州玉雕厂的时候就做古玉镌刻,古玉做到必定程度以后,会发现只是复制,那是一个很危险的事情,我们反过去看我们中国的玉文化,它的根在哪里?它的理论基础,它的审美,包含当下的一些审美,如何结合起来?在那样的基础上再去创新。”

在电影中,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说,万物生长,草木枯荣,都有自己的周期,“香山帮”已经扬名上千年,现在走到了岔路口;而两位苏州玉雕大师面向市场和面向传统,选择了不同的“登顶”道路。

还有灯彩匠人的话,富含哲思:“世界上的灯,说到底只有两种——给人家看的和给自己看的。给人家的挂在外面,亮了还要灭;给自己的放在心里,始终亮在那儿”。

孙曾田认为,手艺的力量来自手艺之外。“技也近乎道”,创作者不只要关注手艺的“技”,更要关注“技”背后的“道”,这个“道”是工匠精力,也涵纳文化、情感和哲思,关联社会、经济和时代变迁。

本文由 策驰影院 编辑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策驰影院提供的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收录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Copyright ©2019-2022 策驰影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