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更新:2022-01-10
2021到头。
今年你追过印象最深的剧有哪些?
给个快闪,看能不能勾起你的回忆:
今年的国产银幕,又是哪一部让你如有所思,不愿离去。
又到了年度清点的高发期。
但这一次,比起单方面总结。
不如直接杀到当事人面前,看看他们怎么说。
不问不要紧。
一起了话头,这火力输出根本停不下来。
秦海璐:我特别不赞成中年女演员的危机,中年男演员就没有危机吗?
陈正道:有时候你想发糖的时候,他们认为他们吃到的是屎。
到底是什么让他们不吐不快?
他们全都是今年知乎上榜的“年度影人”,这不仅是表扬,更是一次机会
聊一聊这一年遇到的困惑,行业的现象,以及创作者和观众还有哪些需要弥补的共鸣。
这一场问答。
没有了多少精深专业的知识,在Sir看来,它最大的干货是真挚。
表达越来越容易被误会。
共情逐渐被割裂和站队取代。
一点点真实的想法,实在已经可贵。
01
“夹带私货”or“自我表达”?
论近几年的网络高频词。
“夹带私货”,绝对算一个。
虽然Sir无法定义什么才叫“私货”,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私人的感受和想法。
也不太能够懂得,一部只有“公货”的电影,会是什么面貌。
但也不妨碍有电影频频被这个词中伤——《八佰》《永恒族》《雄狮少年》……
还有今年的这部《盛夏将来》。
一个吻,让导演陈正道陷入争议。
有人怒打一星,大叫退钱。
他不爱她。
他吻她。
这算“渣”了吗?
在很多人看来这是渣男无疑了,但十九年前的那部经典青春片《蓝色大门》里,暗恋女同窗的桂纶镁,也还是亲了寻求她的陈柏霖。
似乎我们今天的青春已经不允许犹疑、试错,每个人都正确得说一不二。
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质疑。
陈正道在检查:
我不能永远用我那个时代观众喜欢什么
我过往成功的作品是什么
去预判年青观众
被铁拳砸怕了?媚青?丧失自我表达?
下面这句话让Sir感到说得很中肯:
到底你是不是判断观众的过程之中
观影体验之中
不会让观众在电影院认为
这个体验跟导演想传达的不一样
我认为这是一个失格的类型片导演
迎合观众的心态并不等于说导演放弃立场。
有的电影是建造一座神龛,让观众自己走进来参观。
但对商业片来说,是要主动走向观众的,不仅要呈现表达,还要
精准把控观众对于表达的心理反响。
喜剧片,要点中笑穴。
悬疑片,就是每一个情节都扣动观众心弦。
所以陈正道说,他会抱着学习的心态。
一边继续讲自己感兴趣的故事,一边也要更了解现在的年青人在想什么。
自我表达不容易。
要做被大众认可的自我表达更不容易。
令人欣慰的是,访谈中没有一个人因为难,就打算放弃。
相反他们更加呵护这份可贵的自我。
《扫黑风暴》导演五百,对于自己的作品就有着“护犊之心”
我认为就是作为一个创作者
本身首先你自己必定要坚信这件事情
那是一种
“爱而不得”
的不满。
甚至把话说的更“狂”一点。
好比下面这位:
拍的不好看?
没事,反正也不是拍给你看的。
我做这个节目是为了谁做的
而这些人会不会喜欢
我只是判断成功与否的标准
我喜欢的人喜欢我
严敏。
作为《极限挑战》前四季的总导演,说话就得这么硬气。
毕竟,人家做的是“作品”,而非“产品”。
做产品和做作品其实都有可能扑
那我们干嘛不做作品
看到没。
不仅将个人创作的匠心基础一语道尽,还直接把行业规矩聊开。
要赚钱,那就做产品;要表达,那就做作品。
可能有人要问了。
两者不能兼顾吗?
谜底还是:能够,但很难。
我能够保持的就是说环绕这个大舆论场
做一些比较个性化的表达
但是就是说我不能保证说
每一个都是又叫好又叫座
“夹带私货”,可能就是创作者天然的诉求。
你选择你想听。
他选择他想说。
互相对抗、博弈,也互相慰藉、取悦。
02
业内看门道
年初最火的《司藤》,让多年“捧不红”的景甜实红了。
“大女主戏”,形容景甜再合适不过。
但此次意外走红,也让她有了和以往不同的意见。
原来强捧的大女主,可能从一开始就是个伪命题:
我会认为“大女主”啥意思
就女生戏多一点吗
其实不是
这个女性角色周边的人物
环绕她的人物
或者她去环绕别人
没有一个说是你能够唱一个独角戏
我认为这个概念不太正确
“大女主”并不是个例。
标签化,已经成为了受众对待影视作品一种现象级的存在。
广泛标签化的背后,很可能会是随之而来的
“扁平”
。
不只是影视,还有综艺。
提起杨笠就是“女权”,讲到王建国就是“谐音梗”,聊徐志胜的“外貌”便直接开笑。
能够吗?
能够。
虽带来了流量,却也湮没了他们本来的光芒。
所以严敏才说了这番话:
请我们不要再用饭圈的思维
请我们所有观众
多从内容和表演的程度角度
而不是他有多少粉丝
这些行业内的人士,站在影视圈的信息风口,接收着更为广阔与丰沛的资源。
也因此,他们能够以一己之力,为国产作品与圈内现象做出更为精准的解读。
往小了看。
能够是一个角色、一个镜头。
往大了说。
则着眼于宏观、大局、风向与时代。
影院闭门,剧组停工,演员无戏可拍。
对普通观众来讲,可能只是一个居家看视频和出门看电影的差别。
假如你全部放到流媒体上的话
这个行业里面就拍不起电影了
你现在只能靠院线去把这个票钱卖回来
也就是说电影院一停
靠流媒体那真的马上行业就死掉了
这是其一。
其二则是,不能去电影院看电影,本身就是对作品的一种
“怠慢”
。
创作者想要表达的,观众能够接收的。
全部大打折扣。
你能想象假如在手机上看金刚
会认为它有威慑力吗
作为普通人,面对流媒体当道的快捷与便利,很难不陷入碎片化冗杂的时代浪潮中去。
但作为导演、演员这样的从业者。
能够了解普罗大众的爱好,又能跳出来,在浪潮之外看清局面。
说白了。
认清潮流和掌稳舵盘,缺一不可。
03
前浪与后浪
流媒体成为观影主力军。
——这只是时代变化中的一环。
只有取代和更替,是唯一的主题。
关键是,这样的趋势,在迟缓,却又无尽头地攀升着。
乃至身不由己,成为其中的一员。
潮起潮落。
这个词用来形容这个时代再合适不过。
前浪,能够是更加老派的手段与创作过程,或者是创作者的心态;
后浪,则能够看作科技与信息的井喷式成长,其中搀杂着“前浪”们的参加、吸收。
整体如此。
个体亦然。
仍然是那个被问烂的娱乐圈问题——
演员们的“中年危机”。
在一波波顶流小花和小生崛起的同时,人到中年的演员们是否会见临“无戏可演”、“只能演妈/爸”这样的困境?
前浪,似乎只能是被后浪拍到沙滩上的命。
关于这个问题,介入此次影人问答的三名演员都有自己的意见。
乐观派的。
好比秦海璐和景甜。
这是个伪命题
每一个女演员的每一个年纪档
都是你自己的黄金期
请珍惜
人生的故事就是一直在成长
一直在存在
那为什么我们能够刻画它的
却是有限的呢?
也有现实主义的。
就像黄轩。
随着我自己的年纪的变化
让我认为属于年青演员的戏还是多很多
因为我认为主流的戏的主角也好
男一号女一号
还是以年青人居多
接着话锋一转。
“中年危机”虽然存在,但,只要有喜欢的角色能够演,那就没什么好怕。
能够多样,能够专业,能够精妙。
但无论怎样的表达,都是这个行业从业者拿自己举例后最亲自的感受。
这个“快时代”有很多东西都稀缺得不行,而假如非要穷究一个“最”字,那必定是这种逐渐被减弱的“真”与“实”。
前者是在鱼龙混淆的碎片中仅存的一点苛求;
而后者,则是在时代的泡沫中沉积下来的笃定与坚守。
我们也终于能够在一场影人问答中,坐下来,倾听那些迟缓而又真挚的吐诉。
开阔眼界,带来帮助,抑或引发共鸣,总会有所获得。
最后。
重磅来袭。
2021知乎高分年度作品榜,已新鲜出炉。
《扬名立万》《悬崖之上》《第十一回》《山海情》《觉悟年代》《我在故乡挺好的》《爱很美味》……
让这些在2021,或让你激动、感触、泪奔、喷饭、揪心、回味的佳作全员报到。
还没看?
那能够收藏片单了。
以后剧荒,就看看知乎上大家都聊啥。
为什么是知乎?
正如知乎影视答主@宋雯婷所说,知乎代表的,是
视角。
多元的、专业的、综合的、个性的……
作为大众熟知的知识“干货”平台,知乎自然也要承担起信息时代自己应该扛起的那一面大旗。
干货x影视。
这一波梦幻联动,直接让今年那些曾经刺眼的佳作“二度出圈”,为观众与影迷开路,直通最精准的解读与最个性的表达。
就像是知乎的Slogan:
有问题。
就会有谜底。
不管是一句台词、一个镜头,还是一场争议、一种思潮。
敢发问,自然会有回声。
有的时候,看一部片又不必定需要谜底:
导演手段怎么样,表演好在哪,电影表达了什么……
因为谜底不是专业的唯一,而是你我心中的感受。
在知乎,你能够发现一样的好奇,发现不一样的视角,发现一部片连接起的万千共鸣。
这是影视x干货。
但同时也是这时代大潮中不可割舍的一道风景。
透过这一滴水。
兴许,我们就能看到更明晰的,全部世界。
编辑助理:穿Prada的南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