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更新:2022-08-17
电影网讯 由新浪娱乐和北京国际电影节结合主办的新浪潮论坛在北京举办。本次论坛以“从电影节走出的电影人们”为主题,邀请电影《隐入尘烟》导演李睿珺、电影《妈妈!》导演杨荔钠、电影《宇宙摸索编辑部》导演孔大山一同分享他们与电影节的故事,论坛由新浪电影资深记者何小沁主持。
戛纳电影节最具仪式感 得不得奖都要拍电影
论坛开场,三位导演回忆起自己对电影节的记忆,李睿珺谈到鹿特丹影展,这是一个没有红毯的电影节,针对年青人和推出更年青的导演作品。“它把第一次参加电影节的年青导演们都安排到离电影宫最近的最好的酒店,反而那些功成名就的导演被安排在远一点的地方。我认为可能他们想给年青导演更好的待遇,这个给我很大的触动。”李睿珺认为戛纳电影节是所有电影节里仪式感最强的,在戛纳会认为电影节真的是个节日,“男生必须打领结,领带都不行。在戛纳小城,能看见男生都穿着西服,女生都穿着礼服,分不清哪些是电影人哪些是观众。戛纳片头,银幕上有台阶,认为逐步走上台阶的认为。”
杨荔钠带着自己的第二部作品来到莱比锡电影节,“看到我的作品第一次在大银幕被放大、被讨论、被批驳,让我认为自己做的工作特别有意义。”她也坦言自己年青时对于很多当时观众提出的问题答复不上来,好比你是不是从女性视角对待电影的,现在过了这么多年才明白是什么意思。
电影《宇宙摸索编辑部》成为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一票难求的热点影片,孔大山导演回忆起凭此片参加平遥国际电影节,让人终身难忘全场掌声响起的那一刻,“我记得在平遥放第一场的时候,有一场戏全场拍手,我特别激动,因为当时写剧本和预备的时候,我就说这场戏是我心中真正的高潮戏,美术师说这场戏在电影院放的时候应该是全场掌声雷动的场面。”
作为创作者会如何对待电影奖项的重要性,三位导演也有自己的谜底。杨荔钠发现自己年青时具有很强的好胜心,“不赢会不服”,现在年过半百心态也更温和,“因为有时候别人的作品就是比你强,输的心服口服,看他们站在台上,也为他们愉快。并且不获奖也不代表就不够好。”李睿珺想起电影节会记得很多不如意,“但是很多观众鼓励你的时候,认为一切是值得的。得奖的事情,有时候运气很重要,因为都是人评的,你也不知道评委对什么感兴趣。我认为得奖了我们要拍电影,不得奖我们也要拍电影。”孔大山认为拿不拿奖既重要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让观众关注到这个片子,不重要的是,每拍完一部作品,我已经完成了对它的自我认同,观众不喜欢我也没办法。”
选择海清出演《隐入尘烟》为报恩 电影市场应更丰富多元
电影作品从创作到推入市场,导演是否应该把其视作产品而让自己具备产品经理的心态,李睿珺泄漏自己前期会跟资方说清晰,可能会赔钱,“假如赔钱了我们还能不能做朋友,假如不能,那就还是做朋友,不要合作了。”近期上映的小众文艺片《隐入尘烟》讲述了在西北农村,一对农村夫妇艰辛而温馨的一段生命旅程,导演李睿珺列举该电影头天排片是2.2%,第三天就0.4%,最近都是0.1%左右,“确实不得不去面对市场的残暴性,但我们也给想做这样的片子的同业一些希望,让他们看到一些可能性。”
李睿珺还分享自己选择海清出演《隐入尘烟》不是因为推敲市场的明星效应,而是对其帮助自己的报恩之心,“我一直认为想为她做点什么,她又不缺钱,我写完剧本后,推敲过男女主角都是职业演员,还有就是两个都是非职业,那时候我就想到了海清老师,那一年她也在FIRST说了很多中年女演员的困境。我也认为她合适这个角色,有足够的经历,我当时就尝试问问海清老师,假如她赞成就是她,假如她不赞成就全部用非职业演员。”
孔大山也否定了“产品经理”心态,孔大山告诉郭帆导演自己想拍的内容,从千字纲目往下推动《宇宙摸索编辑部》的过程中,没有人给他任何干涉,让他塞入什么元素,“全都是让我凭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去完成这个剧本。他们给的意见不是针对市场,而是给我一些细节上的建议,让这部电影更加完整。”并谦虚笑称该电影获得众多头部公司青睐的成功经验是“靠郭帆导演的招牌,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杨荔钠则对“产品经理”的概念完全生疏,“现在创作电影能够找到非常信赖的制片人,交给宣发公司投资公司,用它们的经验帮助电影进入市场。投资公司把一笔钱交给你,要对得起他们的信赖,我也很渴望和观众对话。”
电影的艺术性和作者性与大众懂得接收度之间的差别同样也是创作者不可忽视的问题,李睿珺解构艺术电影和商业市场电影的不同:“做艺术电影是一个对话和交流的机制,创作者和观众之间是平等的交流,但是纯粹做一个商业市场的电影,更多是服务机制,你得了解你的观众是谁。”他同样也呼吁市场上有更多元的电影出现,“观众没有分清晰,电影是有很多类型的,现在大多半观众把电影都想成了服务机制,但不是这样的。娱乐和商业之外还有很多种,艺术电影也有很多分类,有实验的有现实主义的。我们对电影的认知还是在相对窄小的圈子里,这造成了很多不对等。”
杨荔钠认为电影人有义务去做出更丰富多元的作品让观众看到,“我认为哪一种观众都是好观众,因为他们够好、够挑剔、够有期待,所以电影人对自己的标准和要求也要高。”孔大山在创作《宇宙摸索编辑部》时则把自己当成观众去检阅,“我假如我作为观众看到这样一个桥段会喜不喜欢,或者我能不能看懂这个,就是检阅自己这场戏的任务信息有没有准确传递到。我也是观众的一份子,当然我作为创作者的时候就会不断自省,我认为电影或者艺术都是完成了一个信息的传递,重要电影是让我们用一些视听语言去做法,把你想要传递的信息传递出去,只要这个信息能够传递出去,我认为就OK。”
谈到电影节上熟悉的创投项目,新人导演如何获得更多的行业及资金支撑,李睿珺分享自己参加创投的经历,并表示创投是很好的实现梦想的方式,“我在做第一个电影的时候,一开始去电影节,也不熟悉大公司的人,创投就有一个好处,把这些大公司聚在一起,假如你的项目好,他们都在下面,他们能够主动来找你。过去你可能找他们,他们都不熟悉你是谁,你连他们大门都进不去,所以创投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对新导演来说非常好的方式,第一能够快速让人知道你在做什么,第二假如你的项目够好,可能在现场就有机会熟悉到专业的电影人和专业的电影公司,看能不能跟你合作,做这个项目。”
杨荔钠鼓励年青创作者勇敢跟世界对话,保持一个好的创作状况,年青人完全能够投送所有的创投,现在的创投平台更多更开放的同时年青人的竞争力也在增加,并没有比以前更容易,但“你持续保持创作力还是会被看到的”。
论坛最后的观众提问环节,被问及年青人该如何摸索和筹划自己的电影创作之路,李睿珺认为重要的是对自我的认知,“有的创作者可能天然对类型好比说惊悚感兴趣,那就去做惊悚,你对武侠感兴趣你就去做武侠,你对纪录片感兴趣你就去做纪录片,我认为创作这件事是要问自己的,就跟你选对象是一样的,得是你喜欢的,我信赖你自己心里面必定会有谜底。”他也给出能够通过拍短片的方式做实践,看哪个更合适、更从容、完全度更高的建议。杨荔钠也认为就是要服从自己的内心,“尤其第一部第二部,问自己想要什么,就毫不迟疑地做就好了,不要被其他的因素左右,我们都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