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更新:2022-06-05
* frameborder="https://images.dmzj.comno" border="0"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width="330" height="86" src="https://music.163.com/outchain/player?type=2&id=21303946&auto=0&height=66">
3月18日,《新蝙蝠侠》上映的第一天,我们顶着大雪,赶去邻近的影院,看了场杜比厅的电影。
(这个程度的大雪……)
在此前关于《和平使者》的文章中,我就说过,我对DC的了解四舍五入能够说是完全不了解,而蝙蝠侠也并非我喜欢的角色类型。
是的,假如不看演员加成,只讲角色本身的话,我喜欢的美漫角色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有自毁偏向、本质仁慈却看起来像个喜剧人的缺爱“病人”;一种是友好真挚、永远值得依附的阳光小狗,最好还都是话痨……
显然,印象中时而花花令郎时而男妈妈的富二代蝙蝠侠布鲁斯·韦恩并不在其中……
同时,对于本次蝙蝠侠的演员罗伯特·帕丁森,我也并没有过太大的期望,说真的,我一度认为他更合适演夜翼……
但是很愉快的是,我被打脸了。
这部电影剧情很简单,基本没必要剧透,就是蝙蝠侠破解了谜语人的一系列谜题,最后拯救了哥谭布衣的故事。谜题层层叠进,氛围越来越紧张,从两人表现出来的气质来看,很像是一种刻板印象中的自闭摇滚青年与4chan过激用户的对峙。相比于大多半人印象中的超级英雄电影,这部影片更像是一部颇有文艺气质的黑色电影。
始终被雨水笼罩的哥谭、哥特式尖耸的建筑、阴郁暗黑的画面色调、利用光影切割画面营造出的视觉效果、现实而富有冲击性的社会黑暗面、叛逆颓废的主人公、俏丽而危险的女主角、大量的第一人称独白,这部电影拥有着我所能想到的黑色电影的一切要素。
音乐方面,有三段bgm被反复使用,分别是蝙蝠侠的主旋律,甚至基本没有使用什么变调;葬礼上的赞歌《Ave Maria》,将本作的哥特感与讽刺感带到了极致;以及涅槃乐队的《Something In The Way》,这首歌被用在了片头、片尾、蝙蝠侠潜入酒吧的场景。歌曲取材自主唱科特·柯本的真实经历,离家出走后,柯本一度在阿拉丁北桥的桥洞中度日,在孤单与迷茫下,他写下了这首歌,而这歌词或许也意味着新蝙蝠侠的心境吧……
此外,电影中的整体音乐都显得压抑而黑暗,甚至还一度出现过近乎恐怖片的音效。音效中也出现过多次水滴声和呼吸声,鼓点如齐心跳,都给人以紧张感和神秘感,使人迅速代入剧情。而电影中的大量独白从最开始就凸显出了主角以及本作的阴郁气质,也便于观众走入主角的内心。
电影的分镜与构图是最令我赞叹的部分。影片充斥了文艺片般的氛围感,大段雨中戏与室内戏,使得本作并没有什么机会使用自然光,这也营造出了哥谭阴郁诡谲的氛围。只有在最后的救助场面结束后,哥谭才终于有了阳光,而这阳光也就意味着希望。另外,很多画面都颇有油画质感,尤其是剧情高潮,蝙蝠侠手持火把救出大水中的布衣的场景,镜头以蝙蝠侠为中心,左右大块颜色对比碰撞,极具冲击力。
还有几个镜头预测将会在之后有蓝光资源流出的时候成为剪刀手们的新宠,包含并不局限于:散发蝙蝠侠在教堂葬礼中的回眸、蝙蝠侠与猫女在斜阳中的接吻、蝙蝠侠驾车从爆炸与大火中冲出、倒在车里的企鹅人眼中慢慢逼近的倒像蝙蝠侠……
说真的,在最后的蝙蝠侠、猫女飙车戏中,我当场就想剪一段《一路向北》……
还有一处我非常喜欢的情节是,酒吧停电,斗殴场景在逼仄的空间里随着节拍的鼓点一明一暗,音乐画面配合巧妙,踩点丝滑引起舒适。
当然,演员也是使得电影画面赏心悦目的原因之一。在罗伯特·帕丁森还是个吸血鬼的时候,我从未认为他是英俊的,但这一次他的蝙蝠侠却拥有着从头到尾都湿漉漉的眼睛、愁闷诗人般的文艺气质。作为蝙蝠侠布鲁斯·韦恩,比起超级英雄,他更像是个以(武)德服人的聪慧普通人,相较之前的真人版而言,青涩稚嫩,却也没那么高不可攀。事实证实,“男演员的魅力在于脆弱感与决裂感”是一句真谛。
猫女的演员佐伊·克拉维茨同样也是意外之喜,和当初安妮·海瑟薇的优雅版本很不一样,她野性魅惑,酒吧中带着玫红假发的她踩着高跟鞋款款走来,身姿窈窕,漫不经心,我和剧情中的其他人一样,被迷得神魂颠倒。除了可能因为肤色问题被部分人责备“政治正确”之外,我认为无可挑剔。
体型差真的嗑死我了……
但同时,这样鲜明的作风也意味着它不可能会一味地受到好评。事实上,在豆瓣的短评区,我们已经能够看到关于本作太过沉闷无聊、新蝙蝠侠不够酷、装备头脑都不够好、影片时长过长令人昏昏欲睡等一系列“控告”。
它当然不是完美的。因为没有超才能,斗殴场面远不如其他超英刺激,格斗动作戏稍显钝感,不是非常潇洒流畅,至少不如《美国队长2》拳拳到肉、酣畅淋漓。近三个小时的时长,假如喜欢侦探题材自然会认为还不错,不喜欢的话恐怕会嫌弃谜题过多,解谜冗长,更别提蝙蝠侠在与谜语人的对峙中始终没占上风,最后更是被狠狠摆了一道。整体来说,它并没有一般超级英雄电影的爽点,对比近邻漫威,这一点显得尤其明显。
但话又说回来,最初的蝙蝠侠,最初的DC,其实就是侦探漫画(Detective Comics),此次回归本质,其实也是个不错的尝试,对吧?
另外,个人认为,演员对这部电影的重要性或许比不过导演和摄像。就像当年《猩球崛起3》中表现人类退化为猿类时那一大段沉默压抑的镜头一样,在这部作品中,马特·里夫斯也采取了不少能够传递大量信息的空镜,为故事中的哥谭增添了压抑感。当然,我也必须认可,演员们的优秀演绎绝对称得上锦上添花。
还有一个引发争议的点,就是蝙蝠侠布鲁斯·韦恩的人设问题。诺兰的三部曲太过经典,以致于后续的蝙蝠侠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摆脱公众的对比。在目前为止的几位真人版蝙蝠侠中,罗伯特·帕丁森所塑造的蝙蝠侠或许是最不“超级英雄”的一位。
据说这部影片的背景来自于漫画《蝙蝠侠:元年》,顾名思义,讲述的是蝙蝠侠的起源故事。漫画本身我并没有看过,但是从电影的描述中,我也许能够想象一个这样的布鲁斯·韦恩:
他因为事故失去了父母,陪着他的只剩下一位忠心耿耿的管家和一大笔钱,人人都知道他的顶级富二代身份,只要他想,即使是在政界也能有必定的话语权。他生活在一个犯罪频发的城市——哥谭,这里贫富差距明显,各种矛盾越来越激化。他坚守韦恩家的保持,想要守护这座城市,为此他化身“蝙蝠侠”,隐蔽自己的身份,袭击罪犯,做正义的伙伴。
影片中,当一个个谜题被逐步解开,他发现政界的人士远不如想象中正义,甚至连自己一贯敬佩的父亲都有可能手上沾有鲜血,只是为了一己私利,他为此而迷茫和崩溃。他还只是个初出茅庐的新手,没有超才能,也还没有太过酷炫的装备,甚至在从高楼上飞下来的时候还会恐怖和操作失误。他只想着要以“恐怖”为工具,以暴制暴。
这一点上来说,其实他与影片中的反派“谜语人”并没有太大不同。二人都仇恨不正义的、虚假的上等人,想要铲除这样官官相护的伪君子,甚至都曾诉诸暴力。最大的不同莫过于,到了最后,蝙蝠侠还愿意信赖这座罪恶之城,并从影片一开始的“复仇者”变成了最终的“殉道者”。
影片中的一些小细节也令我格外在意。片中蝙蝠侠的初登场就是在一群化着小丑妆的混混手中解救了一名亚裔男子,联系到现在现实中亚裔在欧美地域的处境,这实在令我感慨万千。
谜题中,除了已经被明确点出的“url”,我还听到了很多疑似英文谐音梗,包含“lie”的多重含义等,但是我英语真的很烂,不敢确定真伪,希望有大神在评论区科普一下。
(并且我真的很憎恶某些语言的单词分阴性、阳性,甚至还有中性,此外还要根据阴阳性来区分前面的冠词,很烦,谁懂)
另外,听到蝙蝠侠亲口说出“我是复仇者”,虽然不是同一个单词,但还是认为蛮奥妙的……
整体来说,我认为这部电影很难让所有人都喜欢,但是对于我个人的审美爱好来说,我会给到8分的分数。尽管它不太可能到达诺兰三部曲的高度,但不可否定的是,这是一部好电影。即便这不是超级英雄题材,即便它的主角不是蝙蝠侠,将布鲁斯与戈登换成福尔摩斯与华生,或是其他什么原创角色,这也同样是部值得一看的好电影,它对路人如此友好,至少比不顾剧情与角色、只知道销售情怀、凭借特效给人留下印象的电影好太多了。
唯一需要留心的是,假如想要获得更好的观影体验,还是建议去电影院,毕竟这部电影,真的是字面意义上的“so dark”……
最后求助:DC真人电影,到底该从哪里入门,哪部电影和哪部电影是同一个宇宙,哪个超人和哪个蝙蝠侠是同一个宇宙,不同宇宙的电影和角色之间到底有没有联系,救命,我分不清……
本专栏是关于近期女性向热点的讨论,包含并不仅局限于ACGN相关资讯,感兴趣的话请持续关注,不感兴趣的话请及时封闭页面,当然,也欢迎大家私信投稿想要讨论的话题。总之,之后见吧!
补充说明一下:目前的更新频率是两周一次,另外一周会更新我和花卷儿的测评栏目。按照老大的意思,在更新本专栏的这一周,假如有热点新闻,也未必非要放在周四,所以请不要发出“啊是我时间穿越了吗”这样的疑问哦……另外,我并不负责评论审核,假如不是被举报,那么你的评论也许率是被机器判定为不ok,所以请不要来私信我为什么你的评论被删了,不好意思,我确实不太清晰,毕竟我的评论有时也会莫名被删……
以往文章请戳汇总篇
动漫之家论坛链接请戳论坛,
随时欢迎大家进行不涩情不暴力不人身进击不上升祖宗十八代的合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