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Administrator更新:2022-05-27
何自强
假如你喜欢电影,或许你刷到过他的视频——“扁豆看电影”。这个账号在全网的粉丝超过千万,讲解过的电影也接近500部,它背后的主人叫何自强。现在的他已经不仅是个UP主,还是一部5月28日即将在院线上映的电影《刿心剑》的导演。这是何自强的第一部院线电影,也是多年电影梦的一张阶段性答卷。
被叫“何导”从大学就开始了
其实,身边的人叫何自强“何导”从大学就开始了,但是当时的他认为自己还担不起这个称谓。
高中毕业,何自强和大多半的同窗一样,跟随潮流选择了当时的热点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但是他并没有顺着轨迹走下去,在大学的广阔道路上,他遇到了电影。
电影让何自强看到了光影变幻的奥妙,他发现电影就像是他的良师益友,在自我塑造的青春时代教他如何找到自己。“电影开拓了我的视野,让我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动人的东西。这些美好的事物鼓励了我。”
何自强提到电影《死亡诗社》,他永远记得影片最后,同窗们嘴里念着诗,一个个坚定地踏上课桌,眼光如炬地看着门口的老师,与他离别的画面。那一刻,何自强心中感受到强烈的触动,“这个世界还是有很多美好的事值得我们去追逐的。”作为一个影迷,此刻的他被电影中传达的精力激动,同时,心中蠢蠢欲动的梦想也悄然萌芽:为什么不自己拍拍电影试试呢?
于是当大四毕业,所有人都在忙着找工作的时候,何自强自编自导自拍了一部“电影”。在今天的他看来,那部作品很稚嫩,甚至不能被称作电影,但那确是梦开始的地方。以校园生活为题材,朋友协助,同窗客串,甚至毕业后又在学校邻近租了半年的房子完成了最后的剪辑工作。影片完成后回到学校放映,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放映结束后还有同窗围上来叫“何导”,要签名。
那一刻,何自强认为自己就是吃这碗饭的。于是带着满腔的热血和自信他来到了北京,立志必定要拍电影。
寻找生活与梦想的均衡点
可是现实是残暴的。刚来北京的何自强发现所谓的“天才梦”不过是少年的傲慢,自己既非科班,也没有人脉,离“拍电影”的梦实在太遥远。
何自强拍过广告宣传片,甚至婚礼视频,但这不是他想要的。他不停地追问自己,“我为什么来北京?不是为了混口饭吃的。”他想找到生活与梦想中间的那个均衡点,什么事情既能够赚钱,又能够留在剧情类电影这条路上呢?乘着短视频的风口,他决定做电影讲解UP主。
电影讲解,不仅能够有机会深入思考经典电影,还能够在粉丝反馈中逐渐了解行业、了解市场,还能解决经济问题,这条路是正轨,离电影更近,那就去做!“我不希望我在拍广告、录婚礼的过程中消耗掉我对电影的热忱,忘掉我的初心。”
刚开始,账号关注寥寥,但是慢慢地,何自强摸清了粉丝的偏好,把住了市场的脉。于是调整了策略,选片趋向商业化,内容趋向深度化,时长也慢慢增加,果真奏效不错,“扁豆看电影”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直到现在成为百万级别账号,何自强成为影视类有名UP主。
视频获得好评的同时,何自强也在不断打磨、提升自己,学习是一直没停过,因为电影才是他的最终梦想。
电影母题是“迷茫”
在何自强看来,大学时期最重要的就是找到自己,“你必定要清晰你喜欢什么,你以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他认为,现在社会的声音太多了,社会总在告诉孩子要听话,所以年青人往往就放弃了倾听自己声音的权力,选择了一条大家都在走的路,然后在无穷的内卷中迷失自己。
拍电影一般都会有一个母题,何自强的母题就是“迷茫”。他认为每个人都是迷茫的,所以找到自己很重要。
终于,何自强的机会来了,《刿心剑》的剧本找到了他。故事背景放在明争暗斗的明代,官职卑微的兄弟二人面对诸多的人生挑战,有纠结也有让步,是人性的自我博弈,也是情感的无奈对垒。人物就是小人物,是平凡生活中一个个的“我们”。
然而生活永远比电影曲折。电影开机在即,大部分主创人员都到达了横店,但是突如其来的疫情却让一切不得不暂停。幸好之后疫情逐渐好转,团队抓紧时间争分夺秒,耗时一年,经历了无数个颠覆重来、纠结打磨的夜晚,《刿心剑》终于杀青。那一刻,何自强只想好好安歇一下。
浮沉多年,何自强的作品终于从学校的会堂搬到了电影院的大银幕上,这是他最初的梦想,但并不是终点,只是新的起点,“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和观众产生某种连接,也希望观众能够喜欢我的作品。”
至于将来,何自强说还会继续“扁豆看电影”的创作,也会沿着院线电影这条路继续走下去。
文/本报记者肖扬实习生李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