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更新:2022-04-28
3月14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与中国人民大学共同举办的首届网络文学研究班在京开班,来自全国各地的35名有名网络作家成为首批学员。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温州大学研究员蒋胜男建议将网络文艺确定为专门的文艺类别,“具体可从倡导和增强网络文艺专门性的创作、传播、评价、学术研究、人才造就等各类活动的组织、策划、开展和宣传,提升规格、扩大范围、加大支撑力度方面着手”。
2月2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宣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成长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范围达9.75亿,网络直播用户范围达7.03亿,网络音乐用户范围达7.29亿,网络文学用户范围达5.02亿……
这些内容汇聚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表明现代文艺正在呈现出新的变化和新的格局。随同着互联网技巧的推动,以网络为传播媒介的网络文艺成长态势颇为可观,各种新兴文艺门类创意迸发,成为现代文艺富有朝气的新生力量。当然,网络文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与文化传统彻底割裂了联系,而是借助科技进步和网络成长表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网络文艺得以产生和成长,从根本上说基于传统文化的土壤滋养
有必要稍加阐释“传统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传统”古已有之,一直作为动宾短语用来表示历史成长的继承性。近代以来,在寻求先进、成长、现代的宏观语境中,“传统”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双音节词,并衍生出很多其他的意义。但是,那些与过去、固有、陈旧等意义邻近的义项并不相符传统文化的事实。再说“文化”,相关的解释应该不啻数千种,从各个侧面揭示了文化的属性。欧阳中石先生根据《易经》“物相杂,故曰文”和《礼记》言及“五色成文”的论述认为,“文”即各种事物杂而不乱、极有章法地聚集在一起,成为一种美好的象征。假如使各类事物都具有美好之意,就叫“以文化之”,也就是“文化”。所谓文化,应该是指人类寻求美好的所有思想和活动成果。至于传统文化,则是人类在前赴后继地寻求民族成长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经过历史充足删汰的、最为主流的成果。无数的传统文化成果具有共同的源头,蕴含着雷同的方式、原则、思想和观念,其后者以前者为基础,而前者又以后者为成长,便建构成为生机焕发、奔腾不息的文化传统。
中华民族由于历史悠长,曾经存留下来的成果必定瑕瑜互见。因而,在讨论传统文化时,经常还需添加前缀“优秀”一词作为限定和强调。今天,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充足发掘其合适时代的属性,使之在新时代焕发光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和精力命脉,蕴含着中国精力、中国聪慧和中国理念。
网络文艺得以产生和成长,从根本上说基于传统文化的土壤滋养,时刻受到传统文化的环境陶冶。今天看来,网络文艺尽管给文艺的创作、传播和评价带来新的变化,然而在成长的初期,由于缺乏必要的内容、手腕和素材,只能照搬和挪移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篇目。好比说,《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历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网络时代被全文搬上相应的网站,通过“听书”将文字的视觉阅读变为语言的听觉接收,使读者不再受到纸本媒介的限制,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
更重要的是,网络文艺在成长过程中,不满足于将传统文化进行简单的、物理意义上的网络化和视听化,而是热忱拥抱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韵和价值,使得二者自然相融、深情相拥,实现化学意义上的互相激化与彼此成全。当前,传统文化元素的“出圈”,不少是通过网络文艺的再创造与再传播,激活传统文化中的内在底蕴,通过新技巧、新手腕的讲述和呈现,让传统文化有了新的风貌和新的品相,给人以新的观感和新的触动。但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网络文艺的底色和灵魂,是网络文艺质的规定性元素。
网络文艺为文艺的生产、传播和评价创造新思路
“文艺”之前冠以“网络”之名,重要是因为借助了网络科技的传播迅捷和多媒体智能终端的使用便利。网络文艺甫一产生,即彻底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呈现与以往截然不同的传播形式和接收方式。即以作品的面世而言,之前发表文章、出版书本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若是影视作品,需要按照电影院、电视台的具体安排在规定的时间播映。但是,借助网络,人们随时能够将作品发送到相关的网站、软件或小程序,反过来,依托手机,也能够随时随地旁观节目、选择内容、调节进度。
为了顺应即时性的特点,充足利用受众在工作间隙、坐车、睡前等碎片化的时间,网络文艺愈加表现出简短化的趋势。通过短视频软件,创作者剪辑各种出色的片段,在短时间内就能抓住受众的需求点和愉快点,懂得故事的梗概或者深入问题的本质。若是较长的作品,则设置了快进、倍速、选集等程序,保证受众能够随时看到任何想要的内容。
在具体制造方面,网络文艺将素材由文字变为诵读、由黑白变为彩色、由图片变为动画,也将表现由单一变为多元、由单独变为搭配、由简单变为丰富,并加以统筹、合理的使用,从而使作品的接收方式更为便利、立体和多元。微信小程序“云游敦煌”综合运用学术研究、艺术创作、技巧成长的成果,将敦煌壁画的图像转化为动态视频,并附有语音讲解以及古典配乐,充足发掘出敦煌壁画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充盈的美学价值,提升了作品的表现力和吸引力。有评价称其通过转换思维,从互联网领域汲取营养,形成了一套新鲜的文创思维逻辑。
以往的信息传播往往是单向的,假如有所反馈,需要较长时间之后以专门的评论文章在相应的报刊发表。网络文艺则通过互动功能的开发,使传播者与作品、传播者和接收者、作品与接收者、接收者和接收者之间形成即时的互动关系,弹幕、留言平台等形式,原则上让每个人都能及时发表意见,或单纯感慨,或真挚建议,或尖利批驳,不只可能影响到创作者后续的思路,也能激发群体性的共情与沟通。
网络文艺在成长进程中继承着传统,也在打破传统,同时也在形成新的“传统”。文化传统是由一块块砖搭建起来的。网络文艺这块“砖”已经有了雏形,不过依然需要认真打磨。
在强化价值导向的基础上,网络文艺要兼顾传统风韵、时代风尚、现实作风和审美风范
需要看重的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网络文艺尽管种类丰富、数量繁多,却随同着优秀与低劣互参、积极与消极相杂的问题。这一状况要求各有关主体肩负起自身义务,以便网络文艺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继续摸索,实现持续成长、健康成长。
由于媒介的先进和传播的发达,作品生产的周期大幅度缩短,也逐渐简化了修正、改进和沉淀的时间。一部分作者为吸引眼球而一味地寻求凸显个性,甚至以有意扭曲、丑化、恶搞的表现方式来标新立异。网络文艺工作者需要自觉地建立精品创作的意识,主动夯实自身的传统文化根基,耐劳锤炼艺术表现的才能,以便真正提高文艺创作水平,同时还要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要将中华文化的精华融于出色的故事,以艺术的方式为社会服务。
网络文艺需要增强思想引领,从业者应该秉承对生活的酷爱,主动扎根于现实生活,亲自感受时代成长的脉搏,提炼文艺表现的宗旨,创作出能够展示中国形象、表现中国魅力的优秀作品。微纪录片《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撷取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复兴过程中的100个重要事件,用100个历史故事反响出百年大党的光辉过程和伟大成就。作品以真谛、信仰、意志和道德的力量为灵魂,展现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力,从而更好发挥党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
在正面引导的同时,还应该在制度层面不断完善新媒体领域的法治建设,划出红线,明确标准,改正网络文艺创作、传播和评价中的“价值偏失”。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增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近年来,系列法律法规的公布和施行,着力造就良好的网络文艺生态,为网络文艺健康成长提供了制度保障。
我们坚信,将来会涌现越来越多的优秀网络文艺作品。网络文艺在强化价值导向、遵循互联网运行规律的基础上,既保持传统的风韵,还表现时代的风尚,兼具现实作风和审美风范,从而为现代社会的成长开拓新视野、注入新能量。与之相应的,这些网络文艺的优秀作品也必定被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序列,成为文化传统的有机构成部分,汇入文化传统这条大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