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更新:2022-04-24
(本文的分析角度和价值观点可能会让一些人认为异常不适,如有此情况请急速左上角退出。)
坦诚地说,自从我进了黎瑟线,我的血压基本就没降下来过。看完结局,一股激愤之情更是在我心中翻腾,许是无能狂怒罢,——我就抱着想要直球辱骂编剧的心情写下了这篇评论。
01
前言
黎瑟线毫无疑问是一场悲剧。宝贵的是,它也充足表现了悲剧所应有的必定性——“历史的必定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只要男主角霍尔顿想要黎瑟获得精力上和阶级地位上的解放,就必定地、不可避免地要和古拉卫这个贵族阶级的代表展开激烈斗争。霍尔顿的立场和黎瑟的处境——也能够说是整体的形势决定了对他的要求。要求很简单:放弃幻想,预备斗争。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对霍尔顿人物形象的所有分析都要建立在“假设他精力完全正常”的前提上。霍尔顿空有(至少是有)一个正确的立场,但在他身上表现出来的却完完全满是脆弱性和让步性。对古拉卫的从未消退的幻想导致他不敢斗争、更不会斗争,随之带来的是他聊胜于无、受制于人的斗争行为,包含其三次与古拉卫正面对话时都是一派脆弱无力之象。
02
人物形象
霍尔顿与古拉卫的初次接触是他去听其创办的“特别讲座”。古拉卫给他留下了极其恶劣的第一印象,但他心里还是想着“也许他只是单纯的普通人罢”;毕业演出前的练习中,他看到黎瑟三番两次的受伤居然仅是有那么一丝半缕的怀疑,直到最后亲眼看到古拉卫虐待女儿(也就是黎瑟)才恍然大悟。当他听到古拉卫自得洋洋地对他说“必要的时候我能够杀了她”的时候他就该明白其本性了。
可他没有!他简直是处于醒悟和蒙昧的叠加态之中。他当时的想法还是“丑恶的自大狂”,在古拉卫一通看似悔不当初实则虚假得要命的自白后,第二天他的想法就变成了“有一天我或许能够谅解他”。
东郭先生了属于是
霍尔顿的实际表现更是令人无法阿谀。这在毕业演出前的一大段剧情中能够获得充足表现:在亲眼见证虐待行为后,他一怒之下把黎瑟安顿在了自己家里,可也就仅限于此了——他天天就和黎瑟在自己家里练习曲子,一切如常,最基本的小心性和反侦查意识在他身上根本不存在——黎瑟曾多次跑去他家,这里可能早已暴露,但他甚至没有推敲把黎瑟转移到阿西诺家里。只要古拉卫有心,霍尔顿急速能够发自内心地哀叹“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
这一切早就在古拉卫的控制之中,毋宁说是一种默许。但霍尔顿不仅没有对此加以利用,反而还极端荒诞的和黎瑟一起去古拉卫家中偷乐谱!甚至还在古拉卫的书房中演奏了一曲!看到这里,我简直不知道该对此做出什么恰如其分的评论了,只认为一股血流直往上冲并在我的脑中奔腾。结果可想而知,古拉卫趁此机会同时麻痹了两人(即前文中他的自白),又一次控制了主动。
霍尔顿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古拉卫的花言巧语蒙骗,又毫无斗争办法,如此这般的,受挫简直成了必定。但在这个“必定发生的”环节里却是有时性占了上风——因为任何一个有正常思考才能的角色就算在毕业演出后真的去找了这位贵族老爷,面对面部表情如同便秘似的古拉卫和他在最后露出的那个仿佛大仇得报一般的奸笑,都不可能就这样让黎瑟跟着他走的——但霍尔顿就是这么做了。他就放任古拉卫把女儿打成重伤再丢到他面前(甚至连这都带有一股强烈的施舍意味),再耻辱他一通后扬长而去!可这样的成长能让人信服吗?再通俗一点说,这就是“为刀而刀”。这时霍尔顿的负面情绪到达了一个最高值,而与之相应的是我的血压也升到了极点。编剧的手腕并不足以让我如此出离愤怒,而是我发现虽说在这里黎瑟西雅终于脱离了其父的控制,但竟然是以这种方式!归根结底,这不同样是“控制”造成的结果吗?霍尔顿的斗争反而成为了一个次要因素。我不知道编剧这样写到底是想要表达什么?
怎么会有这么憨憨的人啊(半恼)
03
个人解读
笔者也明白,这不过是促成悲剧结局的一种办法罢了,除此之外还有十种甚至九种更好甚至是令作品脱胎换骨的办法。但退一步说,就算这儿不能施加任何改动,我也极其希望霍尔顿能在这种关键时刻来一段独白怒斥古拉卫一番,毕竟这里有着充足的情绪铺垫,更是在客观上有着充足的理由。艺术创作是有其主体性的,作家、艺术家根据生活进行审美创造,必定自觉或不自觉、鲜明或隐蔽地打上自我的烙印。美国诗人惠特曼说:“在你写的东西中,没有一个特征不是你自己身上的。假如你凶恶而俗气,那是逃不过任何人眼睛的。……这些都会表现在你有意省略的地方,甚至将会表现在你尚未写出的东西里。”古拉卫强迫女儿成为符德鲁琴演奏家,如此折磨她,甚至不是为了家族,而只是为了他个人的私欲,为了他头上的那顶绿帽子。
“绿帽子”
一个以盘剥压迫他人为乐,头脑里那一套东西早应该被丢进历史的坟墓里的——这样的封建贵族阶级!他还能写出什么打动人心的作品呢?他的一切欲望和一切活动早已湮没在“低劣无耻的谎话和力不从心的凶恶”之中!“人愈堕落,诗愈堕落”呵!这样的人竟还敢于对霍尔顿说出“你放弃音乐吧,你已经没用了”,实际上,他的艺术生命以至精力生命才叫做完结了,他虽然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让我血压暴涨的另一个原因是自始至终,霍尔顿在阶级关系上,更遑论精力上——都没有和古拉卫来一个“最彻底的决裂”。霍尔顿的斗争是成功还是失败并不重要,但他极端缺乏自为性,从未把主动权握在手里,所有的一切都是他的对立面——古拉卫的施予。这里前文已有详细论述,而他甚至连狠狠骂古拉卫几句这样的举措都没有做出!简直无法想象,他对古拉卫说的最严格的一句话是“你这是在犯罪!”这大能够让人发笑了。古拉卫这样的人物,是够典范的,但我从霍尔顿身上看到的只有“那样不积极地对抗,那样消极地屈从于命运,那样迟缓”!(不过编剧倒是真的“这一次先描述消极面,另一条线再描述积极面”了。)也许能够说这是由霍尔顿的性格决定的罢,但我还是认为造成这样的结果,编剧的个人原因——他实际上在主动回避思想交锋——占更大的可能性。这并不是笔者要求“在作品中开辩论会”,而是你既然涉及到这种题材,涉及到两种思想、两种路线、两个阶级之间的冲突,那就必定要写思想斗争。
04
具体事例
我们不妨在这里举一个首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东方》的例子。在小说出版之前,作者魏巍曾去某工厂听一个阅读小组的意见。一个工人在谈到作品中的重要反面人物时说:“这个人物还不如让炮弹炸死算了,后来还回了国,又当了小伙计,生活还不错嘛!”
这位工人“心里认为不解气”,魏巍对此的答复是:“实际上他从无产阶级队伍分化出去,当了资产阶级的帮闲,这就说明他已经从精力上完蛋了。”的确,反面角色那种“青蛙胀破了肚皮”式的肉体死亡大部分情况下也是无益于提升作品的思想性与读者的审美体验的。但是有的时候作者自身想表现的思想并不就是作品中表现的思想,而《东方》做到了二者合一,其对这位反面角色错误思想的当面严正批驳一共出现了三次,次次深刻。但最值得称道的是第三次,也是男主角与他正面交锋的唯一一次:小说接近结尾处,男主角与这个人物再次相见。一番交谈后,这个人物“气得全身颤抖,神情惨白……狼狈而去”。而男主角以苍蝇作比对此做了个恰如其分的总结,令旁人包含作品外的读者都会心一笑(这才是真正表现男主角性格的方式!)。两人精力状况简直是天壤之别。在这里,偏向性本身并没有在文本中直接表现出来,没有一句口号,但偏向本身却一目了然。这就证实了小说中的思想交锋并不必定都会使角色变成“传声筒”。
同样是“精力上完蛋了”的角色,有些作者敢于在文中指出其意识上的根源,并勇敢地借主角之口赐与豪气冲天的批驳;可有些作者面对两种思想所代表的两派角色的冲突已经尖利到了极致的境况,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地步时,还是在羞羞答答,只是让男主角说出“闭嘴”两字……在这里不妨把话说的更明白一些:只要这时霍尔顿指着古拉卫怒喷一番,直接把他整到破防,都能够即刻让玩家获得高度的审美快感。但实际上最后带给我们的只有一升再升的血压!
05
结语
结局在霍尔顿不离不弃的陪伴下,女主恢复了记忆,断断续续地唱起了那首歌。和大多半玩家一样,此时我也被黎瑟的坚韧不屈所深深震动和激动(虽然这其中一部分必须归功于演出效果)。但对我来说,随之而来的是心中一股为难的情感挥之不去。这不仅是因为黎瑟遭受的苦楚和磨难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是由有时性所主导,影响了玩家对角色产生共情;更是因为霍尔顿的极端脆弱和古拉卫的极端残暴交错在一起,使得整条剧情线路的氛围实际上非常沉重压抑。“欲扬先抑”,“抑”的太深,这时候再想“扬”,可没那么容易了!更不要提到了最后,霍尔顿的选择仍然是放弃斗争。他对古拉卫的意见还是逗留在“音乐”上,这终究只是一些无关痛痒的词句,笔者信赖有基本艺术鉴赏才能的玩家都能比他说得更好。古拉卫摧残、消灭了黎瑟的歌喉,这便是她的本质力量的消灭。已经没有比这更残暴的刑罚了!“跟这种基督教的残暴相比较,那种想消灭某人就干脆杀某人的头的普通刑罚理论,显得是多么的人道”!可是霍尔顿仍然连一句有关于此的话都没有说出,哪怕是一句“这事不会就这么完了”。他就光想着和黎瑟结婚了!就算从朴实正义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行为也是让人无法懂得的。古有“有仇不报非君子,有冤不伸枉为人”,但在此方面笔者不想多展开了,就用上世纪末的话剧《切·格瓦拉》中的一小节作为答复吧:
“在暴风面前,飞鸟能够避开;在洪水面前,走兽能够避开;在强大的险恶面前,人,不能够避开!”
“光写一个人驯服地在受苦、受践踏,要说有进步意义也能够,可是读起来多不带劲,叫人多灾忍耐!我虽然不会写,可是有一天我要写的话,我就绝不这样写。我要一颗明珠从污泥之中放出光芒来!”
同样的,我也看不得这些!我大能够在这篇评论里说黎瑟最后用尽全力的歌唱表现了封建贵族阶级必将灭亡,新生资产阶级必将取而代之的历史趋势,进而还能说这个结局是什么“黑暗王国中的一线光明”;但我知道,不必说霍尔顿了,黎瑟西雅一样不是卡捷琳娜。编剧不仅没有让古拉卫获得应有的结果,并且甚至像是怕伤到他脆弱的心灵一般,连一点精力袭击都没有赐与他。这哪里还能让我忍耐呢?!批驳的武器终究不能取代武器的批驳,黎瑟的歌固然很好,但我更愿意看到的是霍尔顿和黎瑟形成的合力将古拉卫这个腐烂封建贵族的代表冲垮,让她能无拘无束地歌唱,而不是现在这个委曲求全的结局!
作者:刘培茄
审核:蚂蚁、赤枫
排版:一抹茶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