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光影生动讲述中国体育故事

来源:更新:2022-01-20

图为电影《攀登者》剧照 料图片

冬奥会即将在北京揭幕,“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新奥运精力再次在中国燃起。

从1934年孙瑜拍摄的中国第一部体育电影《体育皇后》到今天,体育运动始终意味着一种健康的人格和生命力。体育文化不仅代表着寻求更高、更快、更强,不断冲破人类极限的现代精力,也是一种永不言败、不屈不挠、从弱者变成强者、成长进步的国家精力。

1957年,第三代导演谢晋拍摄了《女篮5号》,借两代篮球运发动在新、旧中国的鲜明对比,展现了新社会让运发动不再受球队老板和外国人的歧视,成为拥有个人庄严的职业的过程。电影通过年青一代运发动克服个人思想,把体育练习与为国争光结合起来,赋予体育题材电影爱国主义的底色。1959年的《冰上姐妹》、1964年的《女跳水队员》、1979年的《乳燕飞》等一批优秀体育题材电影,既反应了新中国成立后妇女的解放,又呈现了个人竞技与集体文化的融合。1981年第四代导演张暖忻拍摄了《沙鸥》,讲述女排主力队员沙鸥战胜伤痛保持练习,最终却没有获得冠军,又在人生的挫折和亲人遇难中从新振作起来的故事,展示了发奋图强的精力。

上世纪80年代“五连冠”的女排精力鼓励几代中国人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奋起直追,中国体育运发动积极介入亚运会、奥运会等国际赛事,每次重大体育赛事都是激发爱国主义和拼搏精力的契机。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夏季奥运会,今年即将举办冬季奥运会,中国为世界体育运动成长做出了重大贡献。

近几年拍摄的多部体育电影,成为讲述新时代中国故事的文化载体。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2019年表现中国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攀登者》,有2020年展现中国女排再度崛起的《夺冠》。两部电影都反应了不同时代体育健儿的奋斗故事和爱国主义精力。

电影《攀登者》取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登山队两次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的真实历史,通过讲述1960年和1975年中国登山队两次从喜马拉雅山北坡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故事,展现中国在特殊年代以举国之力组织攀登世界最高峰的豪举。对于1960年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老登山队员方五洲、曲松林和杰布来说,第一次登上珠峰因为没能留下影像材料,而无法获得国际登山界认可,这成为他们无法释怀的心结。此后不管时代和个人际遇发生多大的变化,他们始终坚信还能登上珠峰,这从方五洲十几年如一日保持体能练习和曲松林守在珠峰脚下没日没夜地收集气候数据中能够看出。这种不服输的意志除了来自于他们个人的信念,更重要的是依附科学组织和严格练习,这背后依托的是国家力量。登上珠穆朗玛峰既是一种不言败、不服输的竞技意识,也是对国家荣誉和国家主权的保卫。这部电影把个人情感与集体主义结合起来,呈现出为祖国倔强拼搏的精力。

《夺冠》以中国女排为主角,表现了从上世纪80年代女排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获五连冠的辉煌历史,到经历90年代的持续低迷,再到新世纪以来又从新获得世界冠军的故事。排球是集体项目,既要求个人素质,又要求团队配合,耐劳练习、为国争光是老女排的精力。那间80年代女排练习场,凝结着老女排艰苦奋斗、流血流汗的历史;而郎平教练的科学练习、个性化的鼓励以及放下包袱的战前发动,显示了老女排精力与新女排气质的融合。从这里能够看出,新时代的中国体育故事既保卫国家荣誉,又尊重个性差别化成长,这是一种更具包涵性、多样性的爱国精力。2021年年底还有一部纪录片《无尽攀登》上映,讲述了第一位靠假肢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的中国登山家夏伯渝的故事。在经历常人难以忍耐的双腿截肢、癌症折磨的情况,夏伯渝最终在69岁实现登顶珠峰的梦想,创造了登顶珠峰的人间奇迹。

近些年,中国实现了体育文化的创新性成长。竞技体育、商业体育与群众健身的结合,丰富多彩的现代体育项目引入中国,如马拉松、登山、赛车等极限运动也深受中国人的欢迎,校园体育中看重“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的精力。在人类社会进步成长中,需要倔强拼搏的体育精力。体育竞赛有终点、有成败,寻求梦想、冲破极限的体育精力没有终点。这种不惧艰苦、不畏风险、勇攀高峰的奋斗精力,恰是体育和体育题材电影的魅力所在。

(作者张慧瑜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

本文由 策驰影院 编辑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策驰影院提供的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收录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Copyright ©2019-2022 策驰影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