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走单骑》第二季走进大足石刻

来源:更新:2022-01-20

公元三世纪左右,源自古印度的石窟艺术经西域传入中国,又一路由北向南,最终在中国西南落下一笔重彩,形成了始建于唐宋的重庆大足石刻。“大足”之意,在于“天下大足”,承载着前人对于家国天下最朴实而真挚的祝福与祈愿,是数千年来国人对国泰民安、百姓富庶的美好期待。

1月16日(周日)21点档,世界遗产揭秘互动纪实文化类节目《万里走单骑》第二季在浙江卫视播出了第五期节目,“万里少年团”单霁翔、周韵、肖央、牛骏峰与飞翔嘉宾李玉刚来到重庆,在崇山翠岭间感受大足石刻独有的“烟火气”,在了解国内石质文物掩护“一号工程”的过程中商量文物修复与掩护之道。

节目播出后,热议话题#原来千手观音也要拍X光片做体检#登上微博热搜,有网友评论:“千手千姿,能存至今,得益于每一个坚守在大足的修复人员的努力”。

剧照 供图

1940年,中国有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来到大足石刻寻访,初次采集到众多图片和材料。7年后,梁思成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远东文化与社会”国际学术研究会上系统介绍了此次考察成果,不仅在国际上引发轰动,也让这片藏于深山之中的艺术瑰宝开始在世人面前闪烁光芒。

剧照 供图

从人间情趣的宝顶山到美神荟萃的北山,大足石刻以“五山”为代表,呈现出了一幅幅鲜活生动、神圣与世俗相辉映的大美画卷。北山摩崖造像一号像“韦君靖碑”上就清晰记录着从唐末经五代到南宋几百年的造像过程,因而也被称为“唐宋雕像的陈列馆”。

正所谓“北山看门道,宝顶看热闹”,北山镌刻作风之多、艺术水平之高、手段之多样,在大足石刻中无出其右;宝顶山造像则展现了丰富的内容,正如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首任馆长郭相颖所说:“将一代大教搜聚毕尽,凡史典所著,无不备列。”老单也在节目中感慨大足石刻“是一个大的百科全书,关键它是‘世界石窟艺术’最后的辉煌。”

剧照 供图

除了丰富的造像作风和精深的艺术美学,大足石刻的历史意义还表现在它所独有的“烟火气”。曾作为大足石刻代表被印在邮票上的“养鸡女”造像,从层层叠叠的云鬓发饰到服饰和生活状况都展现了宋代的生活美学,而“父母恩重经变相”则用“连环画”的形式刻画出了父母含辛茹苦抚养子女的状况,将佛教中国化后的造像作风表现得淋漓尽致。节目中,老单总结大足石刻与其他石刻相比,“生活化、烟火气比较多”,但这一特点也能够成为让大足石刻更广为人知的宣传重点。

2015年5月5日上午,数十名全国文物专家齐聚重庆大足,对耗时近8年、耗资数千万元的宝顶山千手观音造像挽救性修复工程进行验收。800多岁的千手观音焕然一新,宣布这一国家石质文物掩护1号工程主体修复完工。

剧照 供图

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大范围、综合性石质文物修复过程中,X光探伤、红外热像探测、三维视频显微镜观察等现代科技初次在大型不可移动石质文物修复中应用。

节目中,大足石刻研究院掩护工程中心主任、研究馆员陈卉丽介绍,在修复之前,千手观音经过前期调查共发现有34种病害,除了表面已经开裂、脱落、变色,更涉及胎体内部的毁伤。修复人员利用科学技巧加传统工艺,给每一只手制订了专项的修复筹划,包含接骨、加固一共修复了400多只手指头,最终才使得修复后的千手观音焕若新生。

而对于文物修复“修如旧还是补如新”的疑问,陈卉丽表示,第一要务是要从确保平安性和稳定性的角度出发,之后再看是否把文物所承载的历史、艺术、科学以及社会文化价值进行了很好的传承,“此次修复最重要的就是让它‘延年益寿’,同时为后来的掩护留下空间。” 节目中,老单也颇为感慨地表示:“我们现代人如何看大足石刻的美,它原来的风貌是什么?希望科学技巧和我们文化遗产能够握手,能够保存更多的历史信息,同时面向将来,让子孙后代都能够看到这样。”

剧照 供图

除了修复,更重要的是修复之后的长久守护。正如老单所说:“郭相颖老人、陈卉丽、实验室的工作人员都守护着千手观音和大足石刻,还有更多双手默默无闻地守护着文化遗产,守护着传承千年的美。”1月23日(本周日)21点档,浙江卫视《万里走单骑》第二季将播出第六期节目,“万里少年团”将走进北京周口店遗址,探寻几十万年前的“北京人”的生活,敬请期待。

本文由 策驰影院 编辑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策驰影院提供的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收录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Copyright ©2019-2022 策驰影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