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更新:2022-01-18
张洽没有拿到offer?
一圈看下来,
似乎基本都是在为他意难平。
但橘认为,
没有拿到offer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纵观张洽在节目中的表现,
似乎并没有什么是特别的减分项。
因为本身就有临床相关工作经验,
所以做起来也相对更加的得心应手,
获得老师多次的肯定。
尤其在去到急诊的时候,
镇静沉着的个性更是一个加分项。
永远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自己工作,
在模仿车祸现场时,
是那个掌控大局的人。
提醒汪苇杭查漏补缺,
知道崇高包扎不熟练所以自己分摊,
自己伤者的情况全部诊断正确并且采取相应的急救办法,
同时给出了后续的处理筹划。
也是唯一一个腿部包扎受肯定的医学生。
对待病人很细心,
不管是真实的病人,
还是只是模仿的病患,
都会提醒工作人员“要平着抬”“小心一点”,
卢骁大夫也对他寄予厚望:“我在他身上看到了一名将来的优秀大夫的模样。”
而刚开始最欠缺的人文关怀,
在节目中也在慢慢的改变,
在遇到头部出血需要缝针的病人时,
在耳边轻声安慰“不要哭”“没事的”,
看完这些,
会认为这个张洽就是应该属于大夫这个岗位的。
所以也就自然会希望他能够获得那一份offer。
但是结果不尽如人意,
然而也没有人会质疑获得offer的三个人是有水分的。
对于刘畅,本身就是“学霸型”,
几乎是一路畅行的状况。
即使缺乏临床经验,
但是超强的学习才能让她很快就弥补了自己的不足。
实力毋庸置疑。
对于冯琛,能够说是“天赋型大夫”,
初次穿刺一针出水,
初次手术临危不断,
一个资格最浅,经验最少,
但却拥有超强的,属于这份职业的才能。
对于汪苇杭,能够说是进步神速。
所以大家虽然在为张洽意难平,
但没有人认为他们三人“不配”。
并且这一季offer并不是直接入职,
而是一个面试的机会。
拿到offer是肯定,但没有拿到也并不代表着“不优秀”。
一个人闪光与否,单凭一张offer并不能以偏概全。
何况张洽获得了张主任的博士“offer”,
就像他自己面试的时候说的,
也相当于是获得了更多临床,科研,实践上的机会。
之后,也会继续在浙二规培,
信赖几年后,他肯定能成为浙二的正式大夫。
“前路漫漫亦灿灿”
作为大夫的张洽专业,负责,
卸下大夫这个身份,
生活里的他也是让人心动的存在。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女性的尊重,
在主任问他想要几个孩子的时候,
也是把“在女方愿意的前提下”放在首位。
直播时表示“永远站在女性同胞这一边”,
看上去是一个高冷男神,
但是实际上温顺细心有礼貌,
吃饭的时候等长辈先吃。
看到刘畅哭了,
立马跑去拿纸巾,
(还是双手送上)
并且对刘畅赐与肯定。
在挑选卢主任送给大家的礼品的时候,
刘畅看上了冯琛手上的,
但冯琛这个憨憨一副有点欠揍的小表情说着“就不给你”,
后来还是张洽默默的把自己手上的礼品给了刘畅。
微博上发的小作文老是充斥着文艺气息,
他说:“永远会记得那个停机坪的夜晚,星星洒下百万光年外的光。”
他说:“希望你们的日出,就在秒针的下一次摇摆。”
而同时,身上的幽默细胞也不缺,
金明问他为什么选择神外这么复杂的科室,
一本正经说出:“头脑一热就选了头脑。”
张洽本人还是一个精细boy,
自律,会准时进行锤炼,
(cr @娱刺儿)
可能这就是别人能够从这样圆润,
练成六块腹肌吧。(摊手)
然后逐渐变成高攀不起的样子…
这样看来,“现实版江直树”的称号,
确实名副其实,
说是“人间幻想”也不为过。
其实通过这个节目,
我们也会更加的共情和懂得大夫这个职业,
被普及了更多医学相关知识,
而在这一群年青人身上,
看到了更多医学生们对这个职业的酷爱,
那份初出茅庐的热血,
和使命必达的那份决心,
可能,这才是“offer”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