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长津湖》历史背景:零下40度钢七连全歼北极熊团

来源:更新:2022-01-11

雄赳赳,气昂昂,年度战争大片《长津湖》终于要来了!原本被视为暑期档的救星,一番波折后改到国庆档与大家会晤,倒是更为应景。

作为国产顶级主旋律大片,史上投资最贵的华语电影(风闻总投资高达13亿元),《长津湖》被市场寄望于冲击40亿 、甚至50亿 票房,肩负打破华语电影票房天花板的重托。

这部片长近3个小时的电影,以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的“长津湖战役”为背景,聚焦这场战役的残暴与悲壮,将为我们呈现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如此大范围、高投资、主创强强结合的重磅巨制,为何选择这样的一场战役?

此前的71年间,抗美援朝题材的国产优秀影视作品,我们熟知的有《上甘岭》《英雄儿女》《奇袭白虎团》,但聚焦“长津湖”这一战役的作品不多,描述最为详实的仅有2011年的纪录片《冰血长津湖》。即便是百无禁忌的好莱坞,相关影视作品也寥寥无几。

1952年约瑟夫·刘易斯执导,理查德·家尔森、弗兰克·洛夫乔伊主演的《决不撤退》是少有讲述长津湖的好莱坞剧情片。巧合的是,好莱坞2022年将上映的战争片《忠诚》,讲述的就是长津湖战役美军空军的故事。

作为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的转折点,这一战役中美双方均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用时任第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的话来说:其艰苦程度超过长征。

有些历史不能遗忘,有些事迹不可磨灭。电影《长津湖》这一战“打响”之际,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那段烽烟滚滚的历史,重温自愿军在战场上的壮烈事迹和背后故事。

2011年纪录片《冰雪长津湖》海报

“霓虹灯下的哨兵”本属攻台部队 50年一遇寒冬最低零下40多度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1950年10月25日-11月5日)后,以美国为首的“结合国军”继续向北进犯,提议“圣诞节攻势”。为了遏制敌军,同时实现战略还击,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在长津湖地域打响,中美两国最精锐的部队在这里展开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决战。

鏖战所在地长津湖,位于朝鲜东北部的盖马高原上,是朝鲜北部水电站拦河大坝形成的人造湖泊,湖水最后流入鸭绿江。湖泊处于群山包抄之中,东西两侧的山地海拔均超过1300米,山高林密,道路狭小,自然环境极其恶劣。

冰雪笼罩的长津湖

美军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战后回忆,“长津湖地域根本就不合适军事行动,就算是成吉思汗也不会想去征服它。”

关于交战双方,都属于各自的王牌军队。我自愿军第九兵团,由20军、26军和27军构成,近15万人,原先在东南沿海地域进行渡海登陆作战练习,是解放台湾的主力部队。九兵团的威名当时响彻全国,他们在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中,战功显赫;在解放上海时,由于纪律严明,被国人传颂为“霓虹灯下的哨兵”。1964年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就是讲述的这支军队。能够说,九兵团装备优秀,战斗经验丰富,是解放军的精锐之师。

1964年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海报

与我军对战的,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师(简称陆战一师)和第3、第7步兵师,以及韩国第1军团,约10万人。陆战一师在美军当中一直被视作“尖刀部队”,战斗力、武器装备不仅在美军中排名第一,并且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一支师级作战单位。

电影《长津湖》步兵之王特辑截图

强强对决,恶劣天气又加剧了战斗激烈的程度。当时正好碰上朝鲜半岛50年一遇的寒冬,11月下旬,长津湖地域平均气温下降到摄氏零下27度,最低气温甚至降到零下40多度。什么概念?根据自愿军老兵回忆说,“战士的耳朵被冻得硬邦邦的,一碰全部就掉了,一点都没的知觉喽!”

仓促入朝的九兵团来不及换装,身着薄薄的棉衣,有的还穿着夏季胶底鞋,近乎“裸战”应敌,更不要提他们大都来自华东、华南一带的士兵,没有防冻经验。再加上敌人对我军补给线进行猖狂轰炸,衣物、粮食得不到供给,白天埋伏隐蔽、晚上行军的士兵们不得不在严重的饥寒之下备战冲锋。这场战役极大地暴露了自愿军后勤弱,缺乏在严寒地域作战经验的特点,冻伤减员达兵团总数32.1%。

电影《长津湖》特辑截图

“一口炒面一口雪” VS “火鸡、馅饼加果汁”

在补给缺乏的情况下,土豆能够说是当时最美味的口粮,但由于极端冰冷,煮熟的土豆都被冻成了石头,只能贴在胸口或压在胳肢窝下捂暖后再一点点啃。但即便是冻土豆,也无法充足保障。

2011年纪录片《冰血长津湖》中,一位老兵回忆道,“由于补给不足,战士们已经两天没有东西吃了,大家流着泪说,我们不怕死,山头能够夺下来,我们唯一的一个要求,就是团长能够给每个人发几个土豆,哪怕两三个土豆,能充充饥也好。”

几个土豆,竟成为战士们的奢望,但在那样的残暴条件下,团长也无法满足他们最后的愿望。此前《长津湖》曝出的一段采访特辑中,吴京、易烊千玺就谈到了一段关于“土豆”的故事。

相较于我军的物资缺乏,美军的后勤保障堪称豪华,不仅每人一件大衣、一个鸭绒袋,还装备有棉帐篷、火炉,能够生火煮水,甚至还有火鸡、火腿、馅饼、苹果派等“感恩节大餐”。

双方装备对比(电影《长津湖》特辑截图)

一边是小米加步枪,一口炒面一口雪;一边是坦克加飞机,饼干、罐头、饮料充足,装备力量、物资保障如此悬殊的条件下,九兵团同美军为首的结合国军浴血奋战十几个昼夜,对美军进行分割围歼,使其突围成为了“地狱之旅”,迫使美军王牌部队经历了有史以来“路程最长的退却”。

后来当美国《纽约先驱报》记者问及为何要撤退时,美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创造了一句名言:“撤退?见鬼去吧,我们不过是换个方向进攻!”1952年,朝鲜战争还没有完全结束时,美国还拍了一部电影《决不撤退!》 (Retreat, Hell!),以鼓舞士气。影片的中文片名实际上是对美军撤退的极大讽刺,无论片中美军如何勇敢,最终还是不得不选择仓促撤退。

1952年好莱坞电影《决不撤退!》海报

长津湖战役的最后,美军残部在7艘航母的掩护下,利用海路逃离战场。这也意味着结合国军全部被逐出朝鲜东北部,麦克阿瑟圣诞节前占据全部朝鲜的好梦被粉碎,战场态势发生扭转。

这一战,双方均付出巨大的代价。自愿军九兵团减员超过了4万余人,其中战斗减员超过1.4万人,冻伤减员超过3万人,冻死4000多人。部队之后经历了长时间的休整,没有参加第三次战役。以美军为首的结合国方面,伤亡减员1.3万余人,其中战斗减员4000多人,冻伤减员7000多人。即使物资优秀的美军,也因冻伤减员如此多人,可见天气的冰冷程度。

所以,长津湖战役中我军不仅要与敌人作战,还要与饥寒抗争,而后者对我们的毁伤更甚。

抗美援朝战争初期敌我武器装备对比表

钢七连全歼“北极熊团” 悲壮“冰雕连”让美军胆寒

异常残暴的长津湖之战中,涌现了太多无畏英雄和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

此前电影《长津湖》曝出一则“钢七连”归来的预告中,吴京扮演的七连连长伍千里带领战士们一一报出自己的姓名和编号,预告片最后,“北极熊团旗”被撕下的一刻,令人热血沸腾。

电影《长津湖》预告

片中的钢七连,与观众熟悉的《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等电视剧中有着钢铁意志的“钢七连”,都是出自编剧兰晓龙之手,此次,钢七连的故事第一次呈现在银幕上。值得一提的是,兰晓龙担负编剧、与《长津湖》剧情类似的电视剧《冬与狮》也已经立项摄制。《长津湖》某种程度上就是《冬与狮》的电影版。

电视剧《冬与狮》海报

关于钢七连的历史原型,一直存在争议,一般被认为是27军或39军某部。至于预告片中的这场战役,则是自愿军全部歼灭美军王牌部队“北极熊团”一仗。

1950年12月2日,抗美援朝新兴里战斗中,曾经不可一世的美国陆军精锐步兵团——“北极熊团”被自愿军全部歼灭。团旗被缴,团长被击毙,无一人逃脱。从此,王牌团番号“北极熊团”永远从美军战斗序列中消失。

北极熊团团旗

这面“北极熊团”团旗,由于与我军用红色布料做旗子的习惯不一致,被打扫战场时捡到的自愿军战士差点拿来用作蒸笼布。现在,这面团旗作为国家一级文物,保存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有光辉战例,也有壮烈牺牲。在极寒战斗中,由于装备简陋,很多自愿军还未投入战斗,就被活活冻死。在美军南逃的沿途,原本设陷埋伏的自愿军战士俯卧在零下40度的阵地上,手握钢枪,保持着战斗队形和姿态,仿佛跃然而起的“冰雕”群像,有3个连队的自愿军战士,都成建制地被冻死在战场上。

冰雕连(2016年电视剧《三八线》剧照)

“冰雕连”的悲壮不屈让人触目惊心,也让敌军大为震动和胆寒。他们如同烈火中的“邱少云”,为了战斗的胜利,宁死也不脱离战位一步。

“冰雕连”中有一位战士宋阿毛曾留下一首绝命诗,“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自愿军战士/冰雪啊/我决不屈从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矗立在我的阵地上。”

陆战第1师师长史密斯战后曾感慨:“长津湖战役,是钢铁部队在和钢铁的人作战。”每一位自愿军战士至死坚守阵地,与阵地共存亡,这其中就有我们熟悉的战斗英雄杨根思。

1950年11月28日,时任自愿军某部连长的杨根思,奉命攻占并坚守一处小高岭阵地,以割断美军南逃退路。战斗持续一天一夜,杨根思与战士们接连击退美军8次进攻,最后他让剩下的两名负伤士兵拿着机枪撤离,自己投完手榴弹,射出最后一颗子弹,抱起十多斤炸药和敌人同归于尽,年仅28岁。

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

1952年5月9日,杨根思被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战斗英雄”称号,他生前所在的连队也被命名为“杨根思连”。他也是自愿军在全部朝鲜战争中仅有的两名特级英雄之一,另一名是上甘岭战役中牺牲的黄继光。

别再说是人海战术了 “月亮是中国人的!”

自愿军的钢铁意志和大无畏精力让美军心有余悸,作战战术的选择对于战场态势的变化也至关重要。

谈到长津湖之战乃至全部朝鲜战争,落败的美军经常喜欢用“亚洲游牧群众式的人海战术”来抹黑我军,责备自愿军全靠人多打赢战争,为其战败找借口。在美国2016年的纪录片《美国历史:长津湖战役》中,就有多处强调自愿军的人数之众,夸大地称自愿军人数数倍于美军。

据相关统计,自愿军人数比敌军(美军、韩军和结合国军)多50%,之所以会给美军为首的结合国军带来乌央乌央压倒式的人海攻势,不得不提我军采取的一套传统法宝——“三三制”战术。在电影《长津湖》此前宣布的“步兵之王”特辑中,对这一战术也有所说起。

电影《长津湖》步兵之王特辑

三三制战术,最早起源于抗日战争期间,广泛运用于抗美援朝战争中,是我军的一种步兵“班组突击”战术。战斗中,人与人、班与班、师与师之间,都要呈三角形阵型进攻,行动时呈“散兵线”队形展开,灵活穿插,阵型时而集中时而分散,以下降敌人火炮和机枪的杀伤密度,也给敌人一种到处都是我军士兵的错觉。

所以,这一战术绝非简单的密集冲锋,更不同于二战中日本人“万岁冲锋”式的、狂热无脑的集体冲锋。作为我军的标配,三三制战术在朝鲜战争中曾大放异彩。

三三制战术

为了弥补自身火力的不足,虽然自愿军在进攻时会采取三三制战术,集中很多优势兵力,但他们通常会在黑夜掩护下进行,灵活采取近战、夜战的战法,扬长避短。

战后,据美军士兵回忆,“使人望而生畏的不只是自愿军的集中进攻,而是他们的佯攻、奇袭或夜间的静静渗透。”“月亮是属于是中国人的,他们在夜色中出现,四面八方都是。喇叭(冲锋号)和胶鞋的声音令我们喘不过气来,我们不知道他们在哪里,我们什么也看不见。”

这让美军吃了不少苦头,留下深深的心理阴影,他们患上了“月亮恐怖症”,不得不认可“月亮是中国人的”。战斗力不够,武器装备来凑。针对自愿军的夜战才能,美军不断研制夜视装备,并给部分部队配备了改进后的夜视仪。

M3夜视仪卡宾枪

美军对二战结束前后研制的红外夜视仪M1进行了改进(最早的夜视仪为纳粹德国二战期间研制的ZC-1229“吸血鬼”),将其中的一批成果——M3夜视仪送到朝鲜战争前线,装在卡宾枪上,为夜间战斗提供了便利。

不过,这款夜视仪卡宾枪由于电池质量大并且电容量较小,并不能有效对付自愿军夜间近距离渗透,因此没有大量装备美军。1951年11月的一次战役后,自愿军缉获的美军各类武器中,就有M3夜视型卡宾枪。

对比武器装备,在当时,自愿军使用的武器大多是三八式、中正式等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缉获的“万国造”枪支。而武装到牙齿的美军,装备最差的也是卡宾枪、冲锋枪等步兵武器,更不要提大量的坦克、装甲车和飞机,以及新参加的夜视仪。然而,即便武器装备悬殊,美军强大的火力也难以招架自愿军激烈的进攻。

武器装备及战费对比

从一开始美军放言“圣诞节前结束战役”歧视自愿军,到被自愿军的奇袭、夜战弄得头痛不已、心生害怕,再到美军王牌部队经历有史以来“路程最长的退却”,差点被自愿军包了饺子……自愿军以“气多”战胜了“钢多”,扭转了战场态势,成为朝鲜战争的拐点,为最终的休战谈判创造了可能。

朝鲜战争之后,美军一直都在学习和研究自愿军的战法和战术,并将夜战作为练习改革的重点,可见自愿军的夜战对他们的袭击之重。这场震惊世界的长津湖战役,也被写入美国西点军校的教材。

我们为这场战争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然而,这一战赢得的是世界的尊重和家园的长久安宁。现在,我们借《长津湖》重温这段历史,用电影的方式永远铭记这场战役和那些“最可爱的人”。

本文由 策驰影院 编辑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策驰影院提供的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收录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Copyright ©2019-2022 策驰影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