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影节聚焦国际影视教育:面临宏观挑战警惕同质化

来源:更新:2022-01-10


1905电影网讯 8月28日,北京国际电影节·第27届大学生国际电影节环绕“合作与创新:国际影视教育的新格局”这一主题举办电影学术论坛。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创始人黄会林,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智锋,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传授、教育部戏剧与影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周星,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授尹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道新,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王宜文,中国传媒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副院长张宗伟及来自美国南加州大学、英国约克大学、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的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介入讨论,并在活动中分享了各自对于国际影视教育的意见。


2020是个特殊的年份,影视行业在疫情的影响下面对众多改变与挑战,但同时,各国之间依然慎密的跨文化合作及学科沟通,也这一特殊的时间背景下凸显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的必定性和必要性。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创始人黄会林


面对新环境、新挑战、新机会,中国的戏剧影视学科教育盖如何辨识和找到自己的位置?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创始人黄会林提出,全球化的媒介市场之中,影视产品从发达国家流向成长中国家,文化思想从强势文化流向弱势文化,会对后者产生着持续性的负面影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影视教育首先需要在理论的层面上确立民族文化的主体精力:“影视语言是国际化的,而影视语法却是民族化的。要建立不同于西方影视美学的中国影视美学。”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智锋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智锋十分认同这一观点,他表示,中国影视行业首先要在宏观的新环境下找到“破局”的办法,于文化和产业版图上立稳脚跟,面对强势的西方文化时,要在理论格局、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等层面依然起到引领作用。


同时胡智锋还提到,当前我国影视教育面对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科评估和新文科建设等改革,这也让我们看到了技巧融合、媒介融合、文化融合的成长趋势,对于人才造就、学术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几个方面也是一种挑战。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道新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道新的发言印证了这一说法,目前,北京大学就正在尝试“交叉学科、跨学科语境下电影教学模式与人才造就”的命题,希望通过这种融合的理念,形成中国影视教育独特的学术方向,通过高层次的人才造就,形成学科优势。


当然,除了对影视教育、学科成长的近况分享及将来展望,专家学者们也提出了当下我国影视教育仍需关注和改进的问题。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授尹鸿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授尹鸿认为,在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的进程中,我们的影视教育也应当把自己放在同样的高度。然而,和电影行业面对的范围与质量的“冲突”类似,我们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影视教育国家,虽然造就了大量的人,但人才数量依然不足。


经过思考和观察,尹鸿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还是“同质化”现象突出:从选拔到师资到造就模式,再到最后形成人才,这个过程中的同质化的现象非常严重。他认为,最重要的解决办法在于“因需选材、因材施教”,从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体系、造就体系入手,改变课程设计、实践环节,最终落实在学科评价体系上。



图/杨楠 文/Bucky
本文由 策驰影院 编辑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策驰影院提供的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收录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Copyright ©2019-2022 策驰影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