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冬谈新主流电影:电影创作要抒写国家历史

来源:更新:2022-01-10

原标题 于冬:电影创作要抒写国家历史


于冬


经历了疫情的磨砺与考验,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以“梦圆·奋进”为主题,创造性地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创造了不少热点。“云上北影节”消融了时空的阻隔,成为一个永不落幕的影视盛典。在刚结束的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记者专访了博纳集团董事长于冬,他谈了往后新主流电影该如何成长。


于冬回忆这半年的心境,真是百感交集,“整整6个月,对我们电影院的同业来讲,非常焦虑,或者说是无奈”。北京电影院开始为正式复工做预备的那一天,于冬也去博纳影院检查疫情防控工作,原筹划春节档上映的《紧急救济》《唐人街探案3》海报还将来得及撤下,展现新年氛围的红灯笼依旧高挂……现实和半年前的画面在于冬脑海里来回切换。“电影院的小伙伴们精心为春节档布置的过年氛围,还有预备的那么多爆米花、可乐等都过期了,都要倒掉。除了直接的丧失之外,更多的是一种惆怅。”于冬唏嘘。不是亲历者,无法真正领会那种感受,但于冬观察到了。他说,得知电影院能够恢复放映的时候,身边治理影院的伙伴们热泪盈眶。对他们来说,这是失而复得,有的影院经理甚至自觉在复工当日预备了年卡或终生观影卡给第一个到店的观众,“他们非常珍惜这一次观众回来的机会”。


“我认为这代表了电影院久别重逢的激动和感激。”于冬感慨。影院重启是第一步,但要完全恢复不能仅靠情感,于冬分析:“电影院恢复到去年同期的水平,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作为电影头部公司,于冬认为当下最紧急的事情是催促电影创作团队,尤其是头部的电影创作力量,尽快投入到创作中来,加快恢复上游制片端的复工复产。“国外疫情还比较严重,欧美主流的电影制片公司比中国公司更晚复工复产,这将会造成明年下半年国外进口影片出现断档期。电影制片公司的老板们,要发扬企业家精力,克服重重艰苦。资金要多想办法筹措,剧本要多精心打磨,一个导演完不成,就多请几个导演。大家齐心互相帮着出策划策,力争把每一部电影都打磨成精品力作。”



在疫情影响下,电影院停摆后诸多影片成为库存,诸多中小影视企业都面对现金流缺乏。于冬坦言,现在行业外的热钱消失,反而更需要电影行业内生循环的增长,“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只有拿出好作品让观众回流,让市场逐渐良性循环。不然观众逐渐分流,电影院关店速度还会加剧”。疫情暴发之后,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都面对着巨大的考验,人间冷暖,生离死别。“电影人应该把这种情感的碰撞艺术化地展现在银幕上,当很多年以后,大家回望2020年,会更加感怀。”于冬说。


近年来,博纳先后推出了《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中国机长》《烈火英雄》《决胜时刻》等新主流大片,六部影片累计票房冲破了100亿元。讲好中国故事、塑造英雄形象、抒发英雄情怀,浓墨重彩地抒写国家历史,在于冬看来,这都是新主流大片的创作方向。与此同时,还要融入现代电影的创作理念、科技力量,把叙事语境和年青人的审美趣味相结合。


记录时代,是电影的义务。就在武汉“解封”的第一天,博纳派出工作团队深入抗疫一线,为电影《中国大夫》进行前期采访。《中国大夫》将会是一部全景式展现中国抗疫的影片,将寻求每一个细节的极致真实。这部影片将与抗美援朝题材电影《冰雪长津湖》、聚焦地下党的谍战片《无名》一起,作为博纳献礼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影视作品于2021年推出。


疫情之后,行业各环节的成本也在下降,导演、创作者主动下降酬劳。于冬泄漏,正在拍摄《中国大夫》的团队,人工成本是当时拍《中国机长》时的七到八成。于冬表示:“成本下降,工作的时间却更长了。过去一个导演拍一部片子可能前后都有戏,现在没有那么多戏了,他会更专心地投入到项目中去。”据了解,《中国大夫》聚焦以钟南山为代表的大夫群像,取材援鄂医疗队的故事。“我信赖在这个特殊时期,大夫、护士和病人,他们的反响都是最真实的,我也信赖这部电影会反应出最真挚的情感。”于冬信赖,当电影播出时,回头看2020年的春节,会有更多不一样的感受。


本文由 策驰影院 编辑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策驰影院提供的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收录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Copyright ©2019-2022 策驰影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