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过不去的年》:温暖而深刻的社会话题

来源:更新:2022-01-10


近日,尹力执导的影片《没有过不去的年》首映,展示了国产影片的创作实力。


尹力的电影作品落笔细腻、情感真挚,关注社会话题,具备浓烈的生活力息与强烈的生命意识,始终保持着现实主义的精力气质——电影《杏花三月天》刻画了杏花、旺来、福林三者之间的爱情和婚姻,心酸的乡土恋情让这部作品意蕴深长;电影《张思德》将镜头对准普通烧炭战士张思德29岁的短暂人生,从而揭示了伟大生于平凡、平凡成就伟大的宗旨;电影《云水谣》讲述一段横跨海峡两岸坚守数十年的爱情故事,追问复杂人性里的命运……


2020年对全世界的人来说,都是特殊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经历了生死离别,才愈发认为更应该珍惜当下。在电影《没有过不去的年》中,尹力紧扣2020这一特殊年份的主题,对现实主义进行时代的注释,真实还原了子女回家陪老母亲过年——这一平凡却又动人的中国传统仪俗。


《没有过不去的年》塑造了一群鲜活的人物形象。母亲宋宝珍和她的四个子女王自亮、王自建、王向藜、王向薇,他们每个人都背负重压,周旋于事业、家庭、人际关系等多重问题中。其中母亲的形象尤其令人激动,作为中国人的母亲形象代表,她慈爱、倔强、暖和、仁爱,不管哪个孩子遇到艰苦,她都会用爱去拯救,成为银幕上一个光彩照人、充斥魅力的母亲形象。


影片用声音讲述生活的故事,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烟火日子里的各种杂音在影片中形成了一首交响乐,听似没有规律,但自有其节拍——任王自亮敲击的键盘再重,母亲总有一万种方式掩盖过王自亮劳碌的声响,做菜声、唠叨声、吩咐声,混淆着母亲无时无刻的关怀。这听似烦扰的声音,其实恰是生活的声音。就像片尾曲所唱:“假如还有下世我是否依然这样过,假如还有下世我是否依然这样活,冰冷之后才知道什么是炽热,炽热之后才知道什么是执着,执着之后才知道什么是生活,假如还有下世,下世从头说。”


而影片中这一镜头更加耐人寻味:徽州严寒的冬天里,母亲宋宝珍独自一人回到了故乡。在除夕的最后一刻,母亲终于等来了三代人的大团聚,在母亲的一声“人,都来全了”的感慨里,又有多少期待多少忧伤。影片不仅通过一个家庭写出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更写出了中国人的精力之惑,从而写出中国人从新寻找精力家园的心灵轨迹,尖利而又暖和。所谓尖利,在于影片富有胆识地揭示了处在时代转折点的中国人的精力困境;所谓暖和,在于中国人开始意识到自己所处的困境并且努力寻找走出困境的道路。影片的结尾,子女们辗转三座城市,最终一家人却不约而同地回到了人生的起点,具有仪式感的镜头记录了一家人更是无数个中国家庭团聚的时刻。在这样一个时空的坐标系中,家的命运就是国的命运。中国人,前所未有地面对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以前所未有的气概大踏步走向将来。


尹力的电影作品有思想更有气概,善于在类型创作中进行表达创新。在《杏花三月天》中,他试图用艺术推动观念创新;在《张思德》中,他尝试对道德表达进行艺术创新;在《云水谣》中他试图对信仰的表达方式进行创新;而在《没有过不去的年》中,尹力则试图将观念、道德、信仰、价值等诸多方面进行集合式的创新。正因如此,影片的话题更加多元多方位,表达丰富复杂的社会课题,给人以力量,给人以暖和,给人以勇气,带来现实主义的正能量。


《没有过不去的年》以高频率、高热度受到关注,关键在于它真实反应了我们现实生活中最切近普通人的话题。这部以年和“爱”为核心词的电影,充斥尖利深刻的提问,它不回避矛盾,直面冲突,表现了现实主义创作的蓬勃姿态和伟大力量。这也告诉我们,电影真正能够打动观众的不是便宜的暖和,能让观众记住的故事应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经历过的共同的心路过程。让观众通过大银幕上的情景,照见世界,照见时代,照见他人,照见自己,回望自己的来路,检视自己的灵魂,这样的影片才会具有穿透力、沾染力。(作者:李舫,系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


《光明日报》(2021年01月13日 15版)


本文由 策驰影院 编辑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策驰影院提供的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收录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Copyright ©2019-2022 策驰影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