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更新:2022-01-10
原标题:拍出真情实感,赢得共情共鸣
真正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的主旋律作品,能够与包含年青人在内的社会各个圈层,形成良好的对话关系,成为时代最强音
电视剧《山海情》正在播出,该剧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宁夏西海固移民搬家的故事。在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政策的引导下,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当地克服各种艰苦,将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金沙滩”。
扶贫剧如何拍得好看、让观众爱看?该剧从个体的成长和经历入手,展现“闽宁模式”的成长,切近“布衣视角、国家叙事、国际表达”的创作要求。一年的时间,要完成一部戏并不难,难的是不辜负这个题材,拍出精品。从接到拍摄任务到去年7月底开机,我们花了9个月预备,其中有5个月是在夯实剧本纲目,探寻最恰当的切入和表达方式。
《山海情》是我们对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创作办法的一次深入实践。在创作过程中,主创团队找到了内心的坚实根据,拍出了真情实感。我们花了大量时间进行调研、采访,亲历者的群体记忆和个人经历太鲜活了,我们不断受到心灵的冲击,在创作中放大共情。
我们找到了巨大命题和落地创作的交集点——是坚韧不拔的人民,让全部移民、扶贫工程得以实现。要实现这种成长,西海固人民要有把根扎到更广阔的地方的勇气,福建各行业的扶贫工作者要有足够的奉献精力,基层干部要有奔走的干劲。每一分成长,都得有人挽起袖子干出来。这恰是我们所处这个时代的最洪亮的旋律。
能够说,让大家了解扶贫的政策和成果只是创作目的之一,我们更希望的,是让所有看过的人有共鸣,有命运共同体的感知。就像鲁迅先生所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保持现实主义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制造原则。在制造上,无论是场景,还是服装、化妆、道具,包含为角色设计的小动作等,都力争切近年代,切近当时人们的精力状况。《山海情》拍摄过程中,我们重建了扶贫工作的重点场景,经历了当年扶贫工作者面对的风沙、高温等艰苦,演员学习了宁夏方言,力争还原真实。
主旋律作为文艺作品的一种叙事基调和创作题材,往往给人一种误会,认为这类作品的宣教性会大于审美性,不容易讨好市场。但以往的经验表明,真正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的主旋律作品,能够与包含年青人在内的社会各个圈层,形成良好的对话关系,成为时代最强音。(作者:侯鸿亮,为电视剧《山海情》制片人,记者刘阳采访整理)
《人民日报》(2021年1月21日 第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