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修复让经典电影精美重现 部分影片焕发新生

来源:更新:2022-01-10

中国电影材料馆完成了影片《上甘岭》片段的黑白转彩色实验


新华社南京9月27日电 题:电影修复:匠心、传承、创新

  

《党的女儿》《那山那人那狗》《祝福》等这些经典影片受制于胶片等传统介质的局限,视听效果现在大打折扣。如何修复保存?26日在苏州举办的“2020致敬经典·修复电影主题论坛”上,业界人士给出了谜底。


把传统胶片数字化,并修复其中的划痕、斑点、颜色失真等问题,电影修复让经典电影重现精细画面,部分影片在修复后甚至焕发新生。


“电影修复是电影后续流程幕后中的幕后,对时光的还原不仅仅是一项技巧,更要了解这部电影和这段时光当初的时代背景、历史原貌、人文风情,一部电影90分钟、十几万帧,一帧帧处理是非常熬人的事情,做好这项工作需要专注、敬业、酷爱的匠人精力。”中影电影数字制造基地数字修复中心主任肖博说。


修复也是弥补胶片介质局限导致某些艺术缺憾的机会。上海电影技巧厂电影修复高级技巧总监、主任技师吴云岳回忆修复影片《画魂》的过程时说,他们请到了影片的摄影师介入修复,没想到摄影师自己把以前的颜色色调作风几乎颠覆了。“以前不能局部调色,这是胶片的局限性,现在能够用数字技巧实现原本的艺术创意,修复的过程完成了摄影师多年的心愿。”吴云岳说。


重现经典影片的艺术质感,在人工修复之外,也离不开技巧赋能。今年,中国电影材料馆完成了影片《上甘岭》片段的黑白转彩色实验,人工智能上色技巧功不可没。对一些经典影片进行数字化修复过程中,随着算法日益成熟,一些“不可能”成为“可能”。


数字技巧让影片能在修复中由虚变实,这让中国电影材料馆事业成长部主任黎涛颇有感触。他介绍说,影片《祝福》由于各种原因,有一场戏全部是虚的,传统技巧无法还原,但他们运用数字技巧把这个段落逐帧修实,并尽量还原了影片原有的“胶片感”。


相比新技巧的融入,新生代的造就更加紧急。现在,在老一辈电影工作者的感召之下,一批青年电影修复师加快成长。


中国电影器材有限义务公司修复师孙帆介入了《那山那人那狗》《赤色凌晨》等影片的修复。“修复开始,我们会查阅与影片相关的大量材料,旁观影片各种版本的素材,根据整理的材料对影片色调进行初步调整。”孙帆说,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工匠,必须秉承前辈认真严谨的精力和对艺术精益求精的寻求。


虽然电影修复行业有了越来越多年青面孔,但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还远远不够。一方面,修复一部影片需要几周、数月甚至更长时间,呆板地对着屏幕修复考验耐心,对年青人的吸引力有限;另一方面,为在修复中保证甚至提升艺术水准,这个行业需要更多能读懂电影的人投身于此。


据悉,中国电影材料馆、中影数字基地、上海电影技巧厂以及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正在构建中国电影修复行业的主力团队。


“十几年间,修复团队人员更迭,但一丝不苟、寻求卓越的匠心却一直传承。越来越多的经典影片创作者和研究人员走进修复实验室,指导修复师提升修复艺术水平,让经典电影不断重拾精细画面,还拥有了再生的艺术灵魂。”中国电影材料馆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孙向辉说。(新华社记者:刘硕 刘巍巍)


本文由 策驰影院 编辑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策驰影院提供的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收录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Copyright ©2019-2022 策驰影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