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更新:2022-01-10
原标题:《绝密使命》:隐秘而伟大的红色战歌
为献礼建党100周年,近代革命历史剧《绝密使命》目前正在央视热播。该片以“忠诚”为核心主题,在题材上聚焦鲜为人知的中央红色交通线,展现了这条创造“中国党史奇迹”的机密交通线上的使命与贡献,赞赏了以潘雨青、邹叔宝等为代表的无名英雄忠于职守、前赴后继、勇于献身的动人事迹,深刻诠释了中央红色交通线上熠熠生辉的忠诚精力,谱就了一曲壮怀激烈的红色战歌。
独特题材的历史讲述
不同于其他聚焦党史大事件、大人物的历史剧,电视剧《绝密使命》在创作中保持“小人物大格局、小站点大风云、小故事大聪明”的表现手段,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描摹了中央红色交通线上的生死博弈与历史风云,首度解密红色交通员鲜为人知的历史使命与突出贡献,讲述了从1929年至1934年期间中央机密交通线如何冲破敌人封锁,红色交通员如何向前线输送物资、传递情报、护送干部、挽救伤员的故事,再现了交通员在白色恐怖环境下披肝沥胆、不畏牺牲、勇挑重担、不辱使命的的赤胆忠心,反应了我党隐蔽战线斗争的真实场景,拓宽了革命历史剧的创作边界。
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曾说,“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而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最终意义也是在于从历史中发掘能够与现代人思想对接的精力资源。“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党中央在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极其严重的情况下,开拓了长江线、北方线、南方线三条最重要的机密交通线。在国民党的猖狂的反动围剿下,三条机密交通线只剩下南方线,从上海经香港、汕头、大浦、永定、长汀通往“红色首都”江西瑞金,因此,这条机密交通线也被称为“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电视剧开篇,就将前去苏区的六名技巧骨干半途牺牲的惨烈情况呈现在荧屏上,引出建立红色交通线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又与后期以潘雨青、邹书宝等为代表的交通员誓死保卫交通线的大无畏精力形成前后呼应。作品提醒我们切记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初心使命。,从而到达历史革命题材电视剧的再教育意义,实现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现实使命。
英雄人物的群体表达
主旋律题材的影视剧创作,往往将重要人物刻画为叱诧风云的人物,从而陷入巨大叙事和史诗性叙事的窠臼,但《绝密使命》摒弃了以往同类题材中以单纯塑造某个英雄人物为中心的传统手段,将“英雄”从个体表达转化为群体表达。尽管该剧对潘雨青、邹书宝、彭耿年、余良廷、卢清泉等交通员进行了突出刻画,但是剧作所着力赞赏的,是一直被忽视的隐秘战线上忠于党、忠于人民、勇于自我奉献、自我牺牲的的优秀红色交通员。并且,剧中的人物形象大都根据历史史实进行塑造,使得人物具有可寻性、生活化与教育意义。
此外,该剧还表现了红色交通员炽热的家国情怀。剧中,面对敌人的强力封锁,潘雨青以船夫的身份为掩护,通过用妙策帮兄弟赎回船只、借打捞之举勇藏我党情报机密、借送鱼之名冒险向上级传递信息、虎口夺盐等举措,塑造出一个有勇有谋、赤胆忠心的共产党地下工作者。邹叔宝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个在乱世中保持革命幻想的文弱书生形象,他在白色恐怖背景下保持向苏区传递消息,面对敌人暗哨的追查,邹叔宝机灵沉稳,多次有惊无险,帮助失联的地下党员归队时他对其身份的真实性进行了多次试探,与其文弱气质刚好相反,是一位坚守初心、纵横策划的革命志士。因此,电视剧《绝密使命》的成功,绝不在于单个英雄人物的刻画,群像式英雄形象的塑造,更加凸显了作品史诗般的气概。
闽之山何苍苍,闽之水何泱泱。《绝密使命》所展现的红色年代,无数为中国革命前赴后继、默默牺牲的闽西客家儿女在这条隐秘的交通线上奉献了自己的平生,这些红色交通员是原本是闽西地域最普通的农民、船夫、小商贩,但就是这些极其普通的小人物,在中国革命面对危机的时刻,扛起了保卫苏维埃政权的大旗,护住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用生命与忠诚谱写出中央交通线乃至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曲隐秘而伟大的红色战歌。(作者:岳宗胜,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