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新作《悬崖之上》:新主流电影的新拓展

来源:更新:2022-01-10

原标题《悬崖之上》:新主流电影的新拓展



在今年五一档上映的电影《悬崖之上》以建党百年为创作契机,依托真实的历史事件,聚焦于20世纪30年代伪满政府统治的哈尔滨,讲述四位在苏联受训的共产党间谍回国履行代号为“乌特拉”机密行动的谍战故事。影片以环环相扣的单元式叙事、多元立体的人物群像、精深的演员表演以及极具冲击力的视听呈现,最大限度地还原了三十年代哈尔滨的肃杀氛围和复杂局面,再现了鲜为人知的历史,致敬了那些行走于生死边缘却默默奉献、满腔热血的无名英雄们。


近几年,谍战剧创作火爆,出现了一批高质量的作品,如《埋伏》《风筝》《悬崖》等。但是相对于火爆的谍战剧,谍战片的创作有点落寞。这是因为谍战片相对于谍战剧来说有更大的创作难度,需要在最多不超过两个小时的时长内讲透一个有始有终的悬念故事。这非常考验创作者的叙事聪明和叙事才能。而张艺谋的《悬崖之上》在剧本原作的基础上很好地实现了人物性格塑造、个性刻画与谍战片将悬念进行到底的均衡与统一,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具有信仰和牺牲精力的英雄群像。事实上,《悬崖之上》最为出彩的地方就是它对人物群像的塑造而非建立个人英雄形象。无论是正直还是反派,每个人物各有个性。于和伟扮演的周乙作为游走于正反两派的关键人物,镇静沉着,几次化险为夷,展现了人物高超的职业素养和强大的心理素质。但当他不得不面对战友的牺牲又心痛不已,饱含热泪,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倪大红扮演的反派代表特务科长高彬在审问犯人时心狠手辣,给下属设套时阴险狡猾,其鲜明的个性同样不逊色于正面人物。


电影《悬崖之上》的英文名为“CliffWalkers”,直译为“行走于悬崖上的人”,这一片名正指向了影片中行走于生死边缘的地下党员们。在影片中他们并没有被塑造成符号化的英雄,而是相符现实逻辑、情感逻辑,展现了普通人为了信仰为了国家勇于牺牲的精力气节。这使影片能够与包含年青观众群体在内的所有观众产生共情共鸣共振,并且获得思想、信仰的启发。在出色的人物塑造和演员表演之外,影片以单元剧形式结构全片,随着事件的成长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一气呵成,让观众在旁观影片的过程中毫无喘气之机。随着剧情的深入,人物关系几次反转,将悬念制造做到极致。影片的开放式结局也没有使影片的叙事意义陷入纷乱的境地,而是通过人物之口表达了对革命终将胜利,黎明终将到来的信念,也让旁观影片的观众们感受到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


影片整体氛围的呈现也为影片的高质量作出突出贡献。为了表现影片的肃杀氛围,摄制组深入东北的林海雪原中进行实景拍摄,延续了张艺谋导演的影像作风,在雪白雪景的衬托下,是红与黑的较劲,色彩的使用暗示了人物关系的复杂和对立。影片中不乏驱车追赶、近身格斗、枪林弹雨等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场景,为影片的出色故事增添观赏价值。尽管片中有不少血腥场景,但在直面历史真实残暴的同时,并没有宣传暴虐,而是把这种残暴作为人物性格和精力品德的衬托,更显革命的不易和英雄的崇高。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悬崖之上》都很好地做到了对国产谍战类型的冲破和创新,是一次从艺术到美学、从技巧到工业的冲破,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无论是现实意义还是政治意义都较为重要。《悬崖之上》揭开了被我们所忽视的历史,一段在战乱纷争的年代不为人知的普通人的故事;影片中所表现的人物面对生死的抗争,让观众在旁观影片的过程中投射了属于他们的生存体验,唤起的是观众心中的那份斗志,勇敢地迎接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它是当下中国人集体信仰的表达,是反应时代的具有史诗意义的作品。在建党百年这个重要时刻,《悬崖之上》的出现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


在后疫情时期,中国电影人要善于把生活中的史诗性元素转化为富有张力、富有内涵的电影好故事,用电影化的方式聪明地讲好故事,创作出高质量的电影作品,不断实现电影产业成长的提质增效,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力文化需求,推动中国电影从大国走向强国。(作者:饶曙光,系北京电影学院将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


《光明日报》(2021年05月12日 14版)


本文由 策驰影院 编辑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策驰影院提供的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收录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Copyright ©2019-2022 策驰影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