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更新:2022-01-10
1905电影网讯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主席论坛于6月16日上午举办,本届金爵奖主竞赛单元评委会主席黄建新携揭幕片《1921》剧组代表:结合导演郑大圣、制片人任宁、编剧余曦及主演王仁君亮相。
作为《1921》监制及导演,黄建新回忆自己5年来的预备和创作,坦言压力很大。十年前拍摄《建党伟业》,影片用更长的时间跨度纪录了历史中的重要转折。再拍这段故事,黄建新必须思考如何改变视角、如何找到新的切入点。
于是《1921》选择了与《建党伟业》完全不同的叙事方式,延展历史的“横截面”。130分钟的片长,除了部分蒙太奇段落外,有超过120分钟的故事发生在这一年的上海,远远超过《建党伟业》中的篇幅。
不久前,《1921》结束了几轮试映,让黄建新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评价是“这部电影拍出了2021年的《1921》”:“这是我们拍摄时一直在寻求的效果,如何打开国际的背景,如何与当下的年青人勾连起来。这句话的表达非常准确。”
尽管题材重大,但黄建新与结合导演郑大圣达成一致:《1921》的创作中不仅要实现大事件上的历史性准确,也要在塑造人物和叙事方面做到戏剧性的准确。这一层面上,《1921》除了通过翔实的史料考证,参加了例如谍战等过往同类作品中没有的元素,同时还采取文艺片的作风,通过添加细节将历史人物呈现得更加立体饱满。
黄建新最满意的两处人物刻画,一是黄轩扮演的李达在结束与共产国际的会议后,回忆自己青年时代“烧日货”的场景,另一个则是王仁君扮演的毛泽东以奔跑的方式,串联起大时代背景和他内心世界的画面。“这些内容都很电影,”在黄建新看来,看一部没有电影特征的作品,还不如读一本书。电影表达的意义在于用影像支撑起观众想象的空间,只有这样,镜头中的段落才能产生超越电影本身的能量。
7月1日,《1921》将在全国院线正式公映。回顾这段创作过程,各位主创都直言受益匪浅。在片中扮演毛泽东的演员王仁君认为,电影中的前辈在完成他们的成长、冲破,身为创作者的自己也同样经历了一次灵魂的洗礼。作为85后青年编剧,余曦非常器重此次通过创作系统性学习这段断代史的经历,他十分期待影片这期上映之后能够真正发挥出它的时代价值。
结合导演郑大圣同样感激此次学习历史、实践创作的机会,他信赖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主流电影,而作为独具中国特点的类型,新主流电影应该获得更多的成长。
“每次接到新任务,我都认为自己站在大雾当中,看不清前方。此次,我和团队一起找到了前方的那盏明灯,开始向着它奔跑。”论坛最后,黄建新这样总结此次《1921》的创作,“往后我还会这样,只要跑得动,就继续向前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