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开天辟地》:建党题材影片的“红色起点”

来源:更新:2022-01-10


文字记载是回溯历史的重要渠道,而影视以其形象性能够给人更直观的熟悉。《电影社会学引论》一书在序言中这样论述影像材料的历史文化价值:“电影用绚丽多姿的色泽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孔,虽然她问世不到百年,但她却使人类控制了一种蕴藏视觉材料的宝贵本领,让可能化为灰烬的历史形象从此能够永世不灭。”电影《开天辟地》是上海电影制片厂在建党70周年之际推出的献礼片,也是第一部具有起点性质的,反应建党史实的影片。该片以巴黎和会引发的五四运动为开端,选取了具有历史象征意义的多个场景,讲述了李大钊、陈独秀等爱国志士创建中国共产党的艰辛过程。


“开天辟地”,彰显信仰之美,引领时代潮流


作为第一部表现中国共产党建党历史的影片,《开天辟地》以真挚、严谨的立场呈现了中国自五四运动以后的近代社会风貌,并借由伟人们的不断尝试,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定性。


“尊重历史”是《开天辟地》的底色。艺术的真实源于历史的真实,因此,艺术创作必须以真实的历史为基础,充足尊重历史,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为此,影片按照编年史的方式,把握历史的主流,人物事件一一亮相,如历史的长卷,徐徐展开。也恰是在这部电影中,陈独秀第一次获得完整的表现,并对其在中国共产党建党时的地位和作用予以充足肯定,重现了“南陈北李”的恢弘历史。这一举措,恰好是对历史真正的尊重。


“严谨认真”是《开天辟地》的另一重底色。电影以具像化的形式反应历史,一个细节往往既可能让历史深入人心,也可能使观众对影像产生质疑。尤其涉及一些重大情节时,必须做到有史可据,方能经得住推敲。为了客观详实地还原历史,摄制组翻阅了几百万字的史料,并采访了熟悉这段历史的革命前辈,还与历史学专家、党史专家进行反复论证。譬如,为了查明李大钊为何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编剧汪天云不辞劳苦,终于从北大档案307号材料查明,李大钊因领导北京教职工请愿,抗议北洋政府不发工资而受伤,所以无法出席“一大”。恰是有了这些细节的填充,才让观众在无形之中重返历史现场。



“以人携史”,彰显人格之美,再塑青年偶像


“在80年代同类题材的影视片创作中,一个突出的成就是实现了领袖人物和历史人物的性格化塑造。”电影《开天辟地》的编年史、全景式框架,也决定了对于人物的描述不可能像传记似的细致开掘,只能大笔勾画,通过一些核心事件的论述,建立起伟人的形象。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们瞻仰伟人,似乎他们离普通人的生活很远,这种距离感,来自于渊博的时间、空间,也来自于伟人缔造的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然而,伟人也是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所以,影片在塑造几个重要人物时,参加了一些生活细节,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亲和,在自然而然中减弱了与普通人的距离感。


陈独秀对自己的两个儿子十分严格,但影片却通过一锅茶叶蛋让观众看到了一个父亲对孩子深沉的爱。一次,陈独秀偷偷看望儿子,在路口买了整整一锅茶叶蛋,让老婆子送去,自己则静静分开。这是典范的中国父亲的形象,他们以严格的方式塑造孩子刚毅的品德,但内心也有无法克制的温顺。所谓父爱如山,大抵如此。尽管这一情节是虚构的,但是因相符人物性格,反而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感。


片中虚构了李大钊给毛泽东雪中送炭的情景,这部分既是写实,也寓意着李大钊对毛泽东的劝导。恰是在这段情节中,李大钊一语点醒梦中人,成为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道路上的引路人。此外,影片还通过毛泽东与杨开慧相恋等情节,展现了伟人深沉的情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都是那个时代“先进的中国人”,最终选择了最先进也最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以手中的笔传播新思想,扛起了拯救旧中国、拯救劳苦大众的义务和道义。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一百多年前,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们创造了中国共产党,给中国的成长带来了新的火种。一百多年过去了,前辈们刚毅的眼光依然清晰地照亮着中华民族前行的路。今天,一个生机盎然、活力四射的中国已巍然矗立于世界东方,这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持续努力奋斗的结果。身处中国特点社会主义事业新的成长阶段,全国各族人民将继续拥戴党的领导,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再创辉煌!(作者:陈丽君,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

本文由 策驰影院 编辑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策驰影院提供的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收录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Copyright ©2019-2022 策驰影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