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更新:2022-01-10
假使青春片对创作者而言是一种生命形态的复刻、一种时代情绪的传达、一种个体哲思的输出,那么对观影者而言,它是一种知觉催化剂,能够激活个体的体验和记忆,在反复性的言说中寻找生命的意义。
青春电影《盛夏将来》之所以被豆瓣网友称为“一下属于当下的、真正拍给Z世代的青春片”,在于它恰到好处地把握了当下中国“青春”的时空属性。“青春”是个体的,也是社会的,服从一般的公共交流规矩——青年生活的数字化。在“离异”与“高考”两大中国常见的青春叙事背景之下,《盛夏将来》既没有立意高远的价值输出,也没有苦大仇深的抗争表达,更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扭捏作态,只是干净清爽地表现Z世代在情感方面的自我摸索,故事虽不全面,但足以让人信服,进而延展其被讨论的话语空间。
摆脱惯例套路的青春叙事
在青春片中,“爱情”与“青春”几乎被画上了等号。爱情编码中的矛盾是戏剧冲突的核心,《盛夏将来》自然也少不了对男女主人公陈辰与郑宇星的爱恋叙事。于观众而言,我们习惯了浪漫主义的广泛化爱情,视爱情高于一切。但假使带着这种想法去看张子枫与吴磊CP的粉红泡泡,怕是会大失所望。
若以之前的青春电影为参照,这是一部“不直接”讲爱情的爱情电影。男女主人公相识于一个谎话。在故事的推动过程中,男主与女主之间涌动着一种“友情之上,恋人未满”的暧昧,在母亲与班主任的“助攻”之下,“被迫”演出一段青春爱情。能够说,《盛夏将来》是不上套路的青春叙事。它不处置灰色朦胧的青春创伤,不输出个性张扬的豪情梦想,不越俎代庖陈述成年世界的伤害法则,有的只是锁在原生家庭关系中的困顿以及青春期相逢爱情时的迷惘。在轻松的叙事节拍里,这一切都以“机密”的形式被铺垫、被解释,让观众寻找自己的谜底。
没有病痛折磨的苦痛,不搞催泪回忆杀的遗憾,不直面爱情本身的青春片里却又隐含着三段彼此佐证的爱情。主线是陈辰与郑宇星之间并非双向奔赴却包含超越性的爱情,副线是陈辰父母之间难以破镜重圆的爱情、郑宇星与MING之间述而不作的爱情。三者之间互构,商量了有关爱情的哲学意涵。
爱情外衣包裹的救赎母题
爱情是个坏消息,在郑宇星与MING的关系中表现其灾难性的一面。但是,爱情的另一面是获得生命的力量,这在陈辰与郑宇星的关系中获得了淋漓尽致的呈现。郑宇星对陈辰不是一见钟情的“心跳”,也不是日久生情的“实用”,而是两个人互相取暖,感受彼此的心跳,从而成为一个主体。用巴迪欧的话说,爱是互相差别的两个个体形成的一个“两”,永远在不断差别又不断接近。
若抱着大团聚的心态看陈辰与郑宇星之间的爱情,那开放式的结局无疑是充斥缺憾的。但是缺憾也能够是一种美,这种美在于这段有时坠入的关系中成就彼此心灵上的互相救赎。陈辰帮助郑宇星意识到自己对MING的情感,接收“我爱的人并不爱我”的事实;郑宇星帮助陈辰坦然面对父母情感决裂的事实,打破美好爱情的幻想。俩人的相遇和陪伴,成就了巴迪欧所说的爱情:一种产生真谛的程序。
在青春叙事里,爱情与亲情是两条并行线。事实上,陈辰和郑宇星各自都带着爱情的幻象,这个大写的“他者”笼罩在二人的交往过程中。陈辰的执念是父母爱情,她想用一年的复读时间来化解父母的矛盾,她信赖父母从高中开始的初恋能够延续至今。郑宇星的困惑在于MING对自己的拒绝,他希望对方能看见他、看重他。爱而不得,这与他们幻想中的爱情背道而驰。于是他们“私奔”去三亚的电音节现场,去看MING打碟,去实现内心的和解。诚实是需要勇气的,这勇气来自爱情。用精力分析的词来表述,即“死亡驱力”,一种摧毁既有秩序,超越日常状况,回到前生命状况的冲动。这一次行动完成了两个人的蜕变。陈辰与母亲和盘托出自己的行动逻辑,接收了父母婚姻决裂的事实,而彼此也接收对方真实的想法;郑宇星也意识到在与MING的关系中,是因为自己不肯撒手而陷于情感旋涡之中。
“诚实”“勇敢”所表征的救赎不仅指向两个青春期的孩子,同时也涉及他们的原生家庭。陈辰的父母虽已离婚,却假装和谐,他们的不坦诚,才有陈辰母女之间的互相欺骗与矛盾。郑家父子俩的紧张关系,同样有目共睹,他们的心结在于父亲不能认可郑宇星的情感状况。和解与救赎,不仅是个体的,也是家庭的。
连接时代场景的符号表意
电影的意义老是通过事物、人物、节拍、镜头之间的组合关系来予以表达的。《盛夏将来》被视作Z世代的青春片,显在的符号是智能手机,无处不在的手机不止于承载信息传递功能,同时也构建了人物行动的情境与逻辑。
Z世代的定义是与数字媒介使用绑缚在一起的。1995-2009年间出身的一代人是网生一代,深受移动互联网和数字科技的影响。这种影响既表现在人物的行动中,也躲藏在人物的心态上。从头到尾,微信与抖音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交往元素,在家庭、教室、会堂、机场等不同地理空间交替出现。
在人物心态的表现上,郑宇星拍摄的“官宣视频”与“三亚视频”,折射的是这一代年青人身上漫溢着的社会性分享气质。哪怕被视为早恋,明知家长和老师会否决,但我还是要大大方方地让人知道。这一代际差别被陈辰母亲一语道破,她认为恋爱能够,但应该是暗里的、偷偷的,不宜让旁人知道的。
作为数字原住民,人与人的关系由数字产品来调节。最典范的一场戏是郑宇星坐在家中偌大黑暗的客厅里,与智能音箱诉说自己的内心。这并非剧中人物的自言自语,而是一场人与物的对话,带有明显的数字时代的痕迹。
此外,职业DJ、电子音乐、电音节以及club也是带着极强的城市中产文化意味的青春符号。电音节现场流动的人潮,舞池里跃动的身体,都在为青春代言。电影透过这一系列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符号,与观众的现实生活产生关系,使之认同电影的青春叙事。
不过,电影在人物形象的设定上延续了之前青春片的惯性。那种强戏剧性的设定,减弱了其现实主义的品德。男女主的形象依然在传统的二元对立框架内,是灰姑娘与王子神话的变形;从二人家庭结构看,陈辰父母离异,郑宇星母亲“缺失”,两人都在非完整核心家庭长大……这样的设定固化了青春片的刻板印象,将青春置于残破之中,也延续了男女之间的性别权力结构。但瑕不掩瑜,整体而言,《盛夏将来》是一部标准的青春片,以一种轻喜剧的叙事口气引导观众审视数字时代的爱情况态与电子一代的自我成长。(作者:张凯滨,系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