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纪录片《蔚蓝之境》:展示中国海洋生态之美

来源:更新:2022-01-10


原标题:《蔚蓝之境》:展示中国海洋生态之美



前不久在央视播出的纪录片《蔚蓝之境》全景式地展示了我国近海海域的自然生态,是迄今为止拍摄内容最为丰富、体量最大的海洋生态影像记录。片中微观视角的人化自然叙事手段、诗意全景的宏观呈现,以及生疏化的生命书写,从海洋之景、海洋之境、海洋之情三个方面表现了海洋题材纪录片的生态美学叙事策略。


海洋题材纪录片是以呈现海洋生物、生活和生态为主的纪录片类型,是自然生态类纪录片的重要构成。作为中国首部全景式展示我国海洋风貌的纪录片,《蔚蓝之境》从气候到镜像描述了中国近海海洋图景,为我国海洋题材纪录片创作提供了生态美学叙事范式。对于纪录片创作来说,人化自然是一种有效的创作手段,能够拉近观众的主体介入,增强情景认知。《蔚蓝之境》将镜头聚焦到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海域中独特的海洋生物,如斑海豹、法螺、抹香鲸、海蛞蝓、中国鲎,创作者通过对这些动物的日常观察,用故事化手段进行叙事,使这些远离大陆的神秘海洋生物变得有趣。


海洋题材纪录片的一个重要的摄制需求就是水下拍摄和微距拍摄的结合,为了向观众展示现实生活中无法观察到的海洋生物,《蔚蓝之境》全程采取4K超清技巧,用微观镜头拉近观众与海洋生物之间的距离。4K高清拍摄在水下的运用,更是将色彩缤纷的珊瑚、浮游生物和水母的一丝一毫、一举一动展示得淋漓尽致,人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游动在鲎卵隔膜中的渺小生命。尤其是在拍摄“法螺的繁殖”时,一颗一颗的法螺幼体在晶莹剔透的细胞内分明可见,到达了肉眼远无法到达的视觉感受,使人不得不感慨生命的伟大。


不同的季节呈现不同的海洋风景,动物也面对着不同的生存考验,该片采取“一地四季”和“一季四地”两种季节叙事模式。在第一集《季节的轮回》中,两种叙事交叉使用。春天抹香鲸洄游,从热带出发前去高纬度海域;夏季东海崇明岛沿岸的小鸟迎来了繁殖高峰;秋季,随着八月十五的最大潮汐,神秘的海洋世界发生着很多无法解释的神奇事件;辽东湾漫长的冬季,冰封、雪覆下还生存着斑海豹的幼崽,它们忸怩着身躯卧在海冰上,等待人生的第一次观光。季节变化推动着动物的迁徙,冬季荣成的大天鹅,从蒙古高原迁徙而来,争夺着有限的海草;同样是冬季,此时的南海比北部海域温度高出30摄氏度,亚热带海域的海洋生物正在享受舒适的温床。


在故事叙事方面,该片的讲解起到了重要的讲述、引导与评价作用。第三集《湿地的竞争》讲述了举腹蚁保卫介壳虫的故事。弱小的举腹蚁为了顺利获得介壳虫的蜜露,担负起了小小卫士,用渺小的身躯抵抗着毛虫的侵袭。众多举腹蚁齐心合力将毛虫的毛发撕咬下来,直到毛虫筋疲力尽、逃离战场。之后,它们用触角拍打介壳虫,介壳虫获得了信号便开始分泌蜜露作为回报。这段讲解不仅讲述了全部过程,还对举腹蚁互利共生的价值观作出了评价。此外,讲解在旁白和独白之间的自由切换,也调节着叙事节拍。


《蔚蓝之境》爱崇纪录片的真实美学,容身中国近海海洋图景的真实呈现,力争保持海洋生态影像化的丰富性与客观性。该片在拍摄过程中保持沉着客观的观察视角,如旁若无人地观赏着螃蟹的斗殴,就像是在观赏一次搏击运动,等待着花落谁家。审美的生疏化也是该片的一大特点。片中,很多动物都有着形象的绰号。雌法螺是“慈爱的母亲”,又是“饥饿的猎手”;春末夏初的海蛞蝓又叫作“海兔”……其实,熟悉海洋是为了更好地熟悉人类自己,尊重海洋也是人类自尊的表现。


拍摄海洋题材纪录片是人类在观察大自然过程中的一次选择,也是人类的一次自我审视,像一面“镜子”,通过海洋我们看到了生命状况、生活秩序和生存法则。看似无所不能的人类在面对大自然时依然是微小的,所以人们需要跳脱人的视域,从自然之景、自然之境的更高维度来进行自我观察与反思。作为我国目前内容较为丰富的海洋类系列纪录片,《蔚蓝之境》让我们从海洋生态中反观人类的日常生活状况,它不仅承载着创作团队对海洋的尊重和关怀,并且还传递着生生不息的海洋对人类的包涵与期待,使我们在感慨大自然宏伟图景的同时,引发更多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思考。


本文由 策驰影院 编辑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策驰影院提供的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收录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Copyright ©2019-2022 策驰影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