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影评 | 《门锁》:都市独居女性的生存写照
来源:更新:2022-01-10
在近些年电影市场涌现的罪案题材电影中,《门锁》不仅因为上映两周票房破2亿惹人注目,也因其“首部专注于独居女性犯罪片的定位而引发热议。实际上,《门锁》的构思起源于西班牙2011年的惊悚电影《当你熟睡》。2018年韩国将《当你熟睡》的加害者公寓治理员视角改成了被害者女主视角,参加了更多的惊悚元素。《门锁》的翻拍,能够说是对原有电影的第三次加工。在创作过程中,《门锁》在作风上,突出惊悚、恐怖、悬疑、犯罪等不同电影类型间的互相杂糅与融合,寻求影片的观赏价值和商业价值;在内容上增添本土化的改编,强调独居女性平安社会议题,赋予影片切近当下的时代感和现实主义色彩。然而影片想表达的并非仅限于此,创作者试图流露出充沛的社会关怀意识,指出都会女性平安问题并非完满是性别矛盾的延长,而是都会病症的表现。一、类型杂糅提升影片观赏性类型的演变与革新一直是国产商业电影创作者们不断拓展的重点,通过不同类型的组合以实现创新式表达更是创作中的难点所在。《门锁》作为近期上映的复合类型影片,在这方面作出了大胆尝试。该片本质是一部犯罪题材电影,讲述心理变态的宠物大夫郑飞蹲守在女主方卉的出租屋乘机侵犯女主的故事。但创作者融入惊悚、悬疑、警匪等电影类型元素,极大提升了影片的可看性和观赏效果。惊悚片是恐怖片的一个重要的亚类型,旨在刺激观众观影时的紧张、恐怖心理,强调紧张感与焦虑感。本片的惊悚、恐怖情绪重要源于周遭环境与角色、观众心理的碰撞。门锁之外,女主小区所处的社会居住环境极为简陋萧条且平安隐患扎堆,过道幽暗闭塞,监控只是摆设,非业主亦可来去自如,影片以蓝、绿、黑冷色调影像来呈现这一空间令观众不寒而栗。而门锁之内的卧室则更加令人恐怖。床下、衣柜等日常空间本该是私密而平安的,但电影利用其隐蔽性将罪恶藏匿其中,待到被发现之时刹时击破观众心理防线。方卉在家中床底发现中介尸体的情节紧紧抓住观众焦虑、紧张的心理,而尸体脸部的特写亦成为本片极具代表性的惊悚镜头。悬念在剧作中,往往表现为观众与主角获得同样的信息,涉及一种希望的情感和一种恐怖的情感,以及一种不确定的认知状况。电影开篇以一名独居女性的被害、神秘黑暗男子剪影的出现埋下惊恐的种子,定下悬疑的基调。接着以被伤害者女主方卉的视角展开故事,将施害者郑飞隐匿在女主身边众多令她不安的男性之中。透过方卉的视角,我们发现每当夜幕降临,屋内似乎有人走动,白天卫生间的手纸像是被动过,门把手遭人猖狂拉拽,智能门锁上也出现了别人的指纹……各种细节指向一个“入侵者的存在。而行为诡异的保安、蛮横诡诈的中介、意图不轨的领导似乎都想“登堂入室,不曾露面的网友、阳台对面的神秘人、斯文正直的宠物大夫也难逃嫌疑……疑窦丛生下,入侵者究竟是谁这一问题牢牢牵引观众的思绪。直到影片过半,方卉发现床下中介尸体,保安、领导和闺蜜持续遇害,影片前半部分一直延宕、流转的入侵者、罪犯身份才逐渐固定在宠物大夫郑飞身上。此时,疑云虽消散,矛盾却更加尖利,影片也向着警匪片的方向成长过去,警察、罪犯、受害者的对峙冲突支撑起影片后半部分。其间,软禁方卉的密室、猛扑撕咬的恶犬、警察与郑飞的格斗、追逐、枪战奉献出很多“高能名场面。假如说前半部分是悬疑与惊悚合二为一的悬疑惊悚电影,后半部分则是犯罪警匪片,前后虽有割裂,但从头到尾持续地为观众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和吸引力。正如导演别克所认为,剧情虽然戏剧化了些,但对于观众来说也更加“过瘾。二、独居女性的生存困局一直以来,女性平安都是社会安定的一大隐患,但并没有获得电影应有的关注和表现。在中国,约有4000万的独居女性,她们往往处于弱势乃至“被凌辱被伤害的境地。正如影片中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不断播报着独居女子遇害事件,当下独居女性遇害、遭遇侵犯的社会新闻亦层出不穷。在影视作品中,反应独居女性生存近况题材一直是空缺的,《门锁》以类型杂糅的犯罪片形式介入当下热议的独居女性平安议题,具有开创性意义。在电影的前半段中,创作者以各种细节揭示单身独居女子生活的谨慎与不易。电影伊始受害女性在门后放置兔子门挡,方卉为了假装家中有男人居住,在阳台上晒上男人的衣服、鞋柜上放上了男人的鞋子……这些细节恰是现实中单身女性的居住状况的真实写照。创作者借助电影媒介,将这一社会现象呈现于大众视野,引发人们对这一独居女性平安话题的热议与看重,彰显电影应有的社会心识和价值取向。影片除了聚焦女性独居平安的问题之外,还试图通过方卉的经历去展现更广阔的都会女性生存状况。白百何以其细致入微的演技,塑造了一位都会大龄独身女打工人的形象,疲惫无奈地应对着生存在这个城市中的各种困扰。方卉与无数都会打拼女性一样,会遇到性格刁钻的客户、会在便利店解决午餐、会因为通勤时间和租金纠结租不租房子、会在坐地铁时被生疏中年男子“揩油、会被黑中介威逼、会见临职场性骚扰、被家里催婚……她不像是一个人,而是无数独居女性的集合体、都会女性群体的代表。影片最后方卉爆发出了自己心中积累多年的怨气,她抡起棍子狠狠地打向宠物大夫,很多观众叫好的同时又感慨为什么不是女主闺蜜开的最后一枪,而是颤颤巍巍的警察。我们总期望在电影中看到现实中未能实现的心愿,弥补现实中的遗憾。无法否定,女主的暴力行为彰显女性对抗的力量,但女性的生理力量毕竟有限,实际生活中她们仍是弱势,而受害女性公道的讨回也大多依附警察和法律。《门锁》这一处理方式能够说是在类型电影中保存了现实题材的本色,将观众昂扬的情绪拉回真实的社会中。如同片尾车里广播再次响起歌声一般提醒大家,危机尚在我们身边,尚未被想象性解决。三、社会关怀意识废除性别对立在凸显独居女性人身平安危机的同时,创作者并未站在性别对立的视角上,把男性角色全部都塑造成脸谱化的坏人形象,激化性别矛盾。而是容身社会关怀意识,以揭开都会社会病症的方式,思考如何解决独居女性平安问题。中介因为租客不愿意提前搬家,做出威逼、擅自闯入家门、试图绑架威逼租客。领导为了占有下属,欺骗其参加酒局施加暴力……这些都是现代都会中见怪不怪的“生理病症。而不易察觉的是那些躲藏在个人意识深处的“心理病症。西班牙电影《当你熟睡》中公寓治理员属于不折不扣的变态,他的犯罪恶为基于“假使别人不高兴,我就会高兴的无理由式恶意。韩国电影《门锁》则将公寓保安的犯罪念头从社会阶层角度合理化,因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他一直被人所看不起。而在别克导演的《门锁》中,保安一角转变为沉默的“掩护者角色,因为在偌大的城市,只有女主留意过他。而他的内心孤单、自卑,只能以默默的、暴力的方式“掩护方卉。宠物大夫郑飞做出本质性的伤害女性的行为,则重要源于童年时期的精力创伤,逐渐扭曲了他的内心。因此,“门锁于影片而言,不仅意指现实中的门锁和女性人身平安的保障,它亦是心理的门锁。现代都会每个人都或多或少背负着生存的、精力的压力,这些压力、病态的情绪需要释放,如此才能均衡个人心态,而紧闭着心锁将其压抑住,却存在促使其发酵成罪恶之源的风险。电影《门锁》试图指出无论是都会女性的的平安,还是社会中女性整体的平安,仅仅依附女性的自我防备和警察的围追割断是不够的,同样,仅仅归因于性别之间的对立亦是狭隘的。经过类型化打磨和本土化改革后,《门锁》所呈现的视觉效果、引发的社会反响皆不输前两版本。尤为值得赞叹的是,创作者取材于女性话题,却并未落入男女对立的创作误区中,而是以更开阔的社会关怀意识积极调和性别矛盾,摸索影响都会女性人身平安的深层社会因素。最终,使得这一作品在国内近期犯罪类型电影中一枝独秀。(作者饶曙光,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 文/饶曙光
本文由 策驰影院 编辑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