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请指教》说清楚导演那些事儿了吗?

来源:网络更新:2022-01-10

导演同台竞技的综艺节目《导演请指教》持续引发观众的关注与热议。我个人对于能出现这样一档把眼光投向影视幕后专业人士的节目是欣喜而欢迎的,这说明我们现在的娱乐节目和观众水平都日益提高,能够去关注影视工业的全产业链,另外短视频的兴盛让更多人从旁观者转为视频的制造者,对于导演这一专业性岗位的兴趣也随之提升,这亦是我们当下全部社会技巧性、实操性转向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与表现。

从目前播出的几集节目来看,节目确实很生动而具体地示范、展现了导演这一工种的工作范围与行业特征。很多观众其实并不清晰“导演是做什么的”,有个传播很广的笑话说一个人假如什么都不会干就到剧组里来当个导演,足见对导演的认知多么模糊。简而言之,导演的工作是负责把剧本(文字)转换为视觉影像(镜头),但《导演请指教》中通过对相国强、包贝尔、梁龙、毕志飞等几位导演的工作实录,观众也了解到在实际操作中导演的工作显然不止于艺术上的创作,其工作范围简直搜罗万象,尤其是在一个小而全的剧组,或者说专业分工不是那么强的剧组,导演大到找投资、小到换插线板全包。

这些还都是能够调整、修改的小问题,真正令笔者担心的是节目设置存在一些先天的不足,从根本上与导演的工作特征相悖。

问题一:

导演由谁来指教?

导演作为一个专业,很多导演自认为是一门“手艺”,有人如此概括一个称职的导演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合格的剧作鉴赏和把控才能、电影叙事才能、指导演员的才能、领导才能、沟通才能、强大的心理素质、持久的热忱与恒心以及好身体。

隔行如隔山,哪怕是制片人看导演,也看不清导演这项工作的全貌,甚至因为制片人跟导演之间的工作关系还可能影响对这个导演水平的判断,好比假使这个导演特别难合作,那么制片人会不会从自己主观出发给导演打出低分?至于观众,因为专业壁垒所限,更无法从一部整体的影片中拆解出导演的工作内容并给出客观公允的评价,观众实际上判断的并不是导演,而是影片,而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并不是一回事。对于大多半普通观众而言甚至都不是在评价一段影片,而是主观上判断这个题材、这个表达自己能不能接收,这个故事自己是不是喜欢,这是一个与观众自我成长背景与审美情趣高度相关的非常主观性的判断,与对导演专业水平的理性判断更相去甚远。

从播出的节目看,节目组想要的争辩是都有了,对相国强、毕志飞、梁龙、吴镇宇的影片,制片人与观众之间,普通观众与专业观众的意见都产生了分歧,这很正常,但遗憾的是效果并没有越辩越明,他们分歧的焦点其实根本不在导演的才能和表现,而集中于自己喜欢不喜欢,一档旨在推广幕后专业工作的节目,依然保持网络口水仗的水平。

问题二:

如何对导演进行比较?

这个问题其实前面已经述及,不是所有工作都合适在舞台上去展现并去比拼高低的,导演这项工作就很难在一个舞台上来进行比拼与较劲,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没有一个清晰量化的东西来在一个刹时里分出高低。更何况还存在一个取样的样本问题。样本越大标准越稳定,这也是为什么国际上一些威望电影奖项每次颁发之前都会在坊间引发预测,就是因为其取样的广泛性。《导演请指教》节目中一共4名制片人代表,250名观众,首先从取样样本来说量就不足,并且质量也参差不齐,所以很容易出现评价水平大幅波动与前后评分落差太多、争议过大的情况。虽然节目组这么设计也许也是为了节目的效果,但既然是以向大家普及导演这个行业为初衷,最后却对一个导演好坏的评价标准言之不清、模棱两可、纷乱驳杂,岂不是与节目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问题三:

导演和演员、制片人,谁指教谁?

节目中很令观众高兴的一个点就是导演、演员、制片人放在一起谁“大”?用张艺谋说过的一句话:“每个行业爬到金字塔尖上的人都是少数,”所以爬到金字塔尖上的人“大”,谁的名字对观众对投资的吸引力大,谁的话语权就大,所以在节目中众演员对毕志飞导演的各种嫌弃是行业现实,很难改变。

本文由 策驰影院 编辑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策驰影院提供的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收录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Copyright ©2019-2022 策驰影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