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火红年华 传承“三线精神”

来源:Administrator更新:2022-01-10

“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在川南山高坡陡的弄弄坪,在金江这片热土上,一群热血彭湃、幻想高远、忠诚坚定的年青人,流淌着汗水、挥洒着青春,演绎出一部上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的艰苦创业过程和奋斗历史。

恰是这样一部以国家“三线建设”为背景,以十九冶、攀钢、攀煤等位于四川的有名三线工业企业为故事原型的32集工业史诗电视剧《火红年华》,以真实的历史背景、鲜活的故事人物、动人的细腻剧情,将观众带回当年豪情燃烧的三线岁月,一起感受那个年代火红色的青春。

艰苦创业 勇为时代的开拓者

上世纪60年代,国家启动“三线建设”,正如剧中的夏方舟、秦晓丹、乔佳丽、陈国民、季成钢等数十万工人、干部、科技人员和青年学生服从党的号令,成为三线建设者,他们怀揣炙热幻想,来到沟壑纵横的攀西大裂谷深处,投身他们平生为之奋斗的国家建设事业。

没有大型吊车,就凭借过硬的实践经验解决发掘机的卸装难题;

充足利用地形优势,将在2.5平方公里的山岗上建造一座300万吨级的大型钢铁结合企业变为可能;

为迎接大学生们的到来,实现及时通电,供电系统通过铲挖撬刨、人背肩扛,在最短时间、以最快速度完成通电任务;

在当时艰苦的生产生活条件下,广大三线建设者住席棚子、以汗洗脸、以风梳头,他们以不屈不挠的意志战天斗地,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力,在一片荒芜的弄弄坪上创造出世界工业史上的奇迹。

无私付出 甘为时代的奉献者

当年,数百万“三线人”挺身而出,怀揣着一颗赤诚之心,舍小家顾大家,舍小我成大义,无私付出,用忠诚甚至生命践行使命与担当。

“我可能不能继续为大三线做贡献了,可我的儿子和女儿还能够……让他们继续为大三线做贡献……”这是宝鼎煤矿党委书记齐德成的临终遗言;

为了挽救一份重要的科研材料,戚光复、陆汀兰夫妇毫不迟疑纵身跳入江水之中,付出了年青的生命;

秦晓丹为了工作,积劳成疾,最终因为劳累过度而晕倒在工作一线,不幸去世;

他们是数百万“三线人”的典范写照,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恰是“三线人”无私付出、甘于奉献的革命献身精力,才最终成就了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干成了顶天立地的伟大事业,成为那个时代的最美奉献者。

勇于创新 敢为时代的先行者

在三线建设中,自力更生的开拓创新,既表现在科学科技上的不断冲破,也表现在体制机制上的敢为人先。

陈国民将废旧钢筋变卖后按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以奖金形式下发到员工,一举调动、激发了员工工作积极性,保质保量、提前完成本不可能的任务目标;

夏方舟在接到筹建川南钢铁的任务后,为了实现人才的灵活挪用和自筹资金的市场化运作目标,他提出“三不要”政策和使用国际贷款的冒险行为,最终实现川南钢铁的跨越式成长;

季成钢发现国营企业“只计算投入,不计算产出”的通病后,便主动申请出任总经济师,对国营企业开展成本核算,在当下而言,不得不说是一项重大的创新举措。

恰是依附工作中的不断创新和摸索,克服了超越当时我国经济才能和技巧才能的许很多多艰苦,才让“三线人”走出了一条敢为人先的路子,成为那个时代的勇敢先行者。

这就是《火红年华》中的“三线人”,他们用终生奋斗和无悔青春诠释了平凡“三线人”的英雄事迹,孕育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力”,成为民族精力、国家精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同样,他们的光辉事迹和宝贵精力遗产,也鼓励着当下广大青年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念,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尽情释放青春豪情、追逐青春幻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本文由 策驰影院 编辑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策驰影院提供的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收录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Copyright ©2019-2022 策驰影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