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走进上海电力大学 主创寄语学子用理想照亮乡村

来源:Administrator更新:2022-01-10

9月24日,村庄振兴主题网络剧《在希望的田野上》主创团队走进上海电力大学。本次活动由中国电视艺术交流协会、腾讯视频、上海福得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上海电力大学党委宣传部结合主办。活动上,导演王骏晔、编剧饶俊、演员曹骏、胡文喆以及上海戏剧学院副传授钱钰等一众主创和嘉宾共同出席,与上海电力师生深度交流,分享创作心得与拍摄感悟。

以真实作底色,用青春博众心。自9月15日开播以来,《在希望的田野上》便凭借其独特的村庄题材表达及犀利的现实聚焦,引发全网同频共振,更有网友在追剧中动情表示:“山区的孩子需要一个偶像才能走出大山,而张楠就是我心中的偶像”。

编剧饶俊分享村庄经历引共鸣

多元思辩碰撞连掀高潮

活动现场,剧组主创与上海电力师生共同旁观了出色剧集片段,观众们一度被视频中驻村队员们迎难而上的党员风度,及一心为民的奉献精力沾染。观影结束后,主创团队与学子们热忱交流,共享“村庄振兴”之思。

活动上,经济与治理学院的顾婷婷作为学生代表,向大家分享了自己暑假介入村庄振兴课题的经历,剧中对村庄振兴工作的真实揭穿,让她在追剧过程中深切感受到了“真实”“接地气”与“用心”;而同样作为学生代表的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学生费安可,则从现实角度表达了自己的追剧体验:“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天下攘攘皆为利来,在村庄教育行业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如何让更多的张楠出现,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导演王骏晔用“扑面而来的浓浓乡愁”表达了自己初次接触剧本的感受,尽管身处不同地域,但同一时代背景下所发生的“真实”中国故事,让他产生了深刻共鸣;在年青班底的助推下,他不断摸索主旋律表达的“常”与“新”。作为以亲自经历改编的作品,编剧饶俊用“本能创作”来定义该剧。他泄漏自己第一次转型创作,便把眼光锁定在亲历亲见的村庄故事上,将真实成长经历映射在“张楠”身上,并向学子们分享了自己“上学偷藏水桶接水”“父亲为赚加班费不回家过年”等童年戳心记忆,引发观众强烈共鸣。而正因这一切鲜活经历,最终成就了这个深受年青人爱好的“青春态”主旋律故事。

此外,剧集中有据可依的情节设定,真实可感的驻村人物,以及为角色努力学习贵州方言的经历,让第一次主演村庄题材的曹骏印象深刻:“不虚假,不高大全,张楠返乡是因为突发的家庭变故,这是非常真实且有人性的”。对于贵州演员胡文喆而言,参演该剧不仅收获了用故乡话“本色参演”的新鲜拍戏体验,在艰苦山区拍摄环境中所磨砺的“珍惜”与“奉献”的美好品德,也让他倍感幸运。演员安悦溪则用VCR的形式为学子们送上了鼓励与祝福,现场火热氛围一度被推至顶点。

上海戏剧学院传授高度赞美

扎根现实主义手段扬青年担当

《在希望的田野上》剧中对于新农村面孔的呈现和青春视角链接“村庄振兴”的巧妙出圈方式,吸引了很多学子的好奇。针对“本剧进高校订大学生的影响”问题,及现场学子面对“毕业返乡”的两极分化立场,导演王俊晔与编剧饶俊一致认为:“本剧的创作初衷,并不是想倡导大学生返乡的牺牲精力,而是希望更多人了解村庄振兴全貌,从而在返乡与实现人生价值之间找到均衡点”;对剧名中“希望”二字的深刻含义,编剧饶俊也给出了自己的注解:“村庄的希望,即是下一代的教育者”。

有名编剧,上海戏剧学院副传授钱钰也对该剧提出了高度赞赏。作为教育工作者,钱钰传授深知农村教育的重要意义,在她看来:“在精准扶贫的时代,‘希望’二字绝不是一次简单的经济刺激,也不是一个外来人员的一次帮扶,希望必须扎根在前沿,从故乡的人与山川中滋养出来”,而《在希望的田野上》用“脚踏泥土,瞻仰星空”的立场,实现了剧中关于“希望”这一伟大命题的表达。上海电力大学高级教育成长战略研究中心的周慧杰传授在旁观视频过程中,也一度被剧集片段沾染落泪,他深情寄语学子:“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每个人都能用学识为故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活动在现场的热烈掌声中画上美满句点。

容身大时代,聚焦真命题,《在希望的田野上》以浪漫主义与写实主义相交错的手段,将“村庄振兴”的国家政策作艺术影像再现,真实、细腻、青春、轻巧,更具浓烈时代气息的村庄故事中,在彰显新时代青年义务与担当的同时,也吹响了村庄振兴号角,从而鼓励更多年青人投入到更广阔天地,散发自己的光和热。

目前,《在希望的田野上》正在腾讯视频独播,每周三四五20点更新2集,会员抢先看6集,敬请期待!

本文由 策驰影院 编辑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策驰影院提供的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收录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Copyright ©2019-2022 策驰影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