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Administrator更新:2022-01-10
电影《1921》主创与全场观众合影。
文/黎寒
建党百年献礼影片《1921》于7月1日党的生日隆重上映,影片出自有名导演黄建新之手,是他继《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后又一经典力作。故事以中共一大会议召开前后曲折的革命故事为主线,多角度多叙事线路地描述了当时共产党人的整体精力风貌。整部电影极力还原那个年代生活细节的同时,刻画了很多我们耳熟能详且至关重要的历史人物和过程。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这恰是革命前辈的青春宣言。上映恰逢暑期,一批又一批大学生也不约而同走进影院,旁观这部热映的党史题材电影。他们当中来自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青椒筹划”的大学生评论员,更是在观影后直抒胸臆,与百年前的革命前辈进行了一场灵魂对话。
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旨在造就新时代新闻评论人才,带来网络评论清正之风,也为高校评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自这项赛事举办以来,大赛吸引了包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等全国220余所高校新闻专业的近万名学子积极介入,累计收获参赛作品27000余篇。
这些大学生评论员们通过《1921》主题观影活动,以年青一代的新思维、新视角、新方式献礼建党100周年,注入“青年力量”,同时呼吁新闻专业的学生们多从生活、实践中造就新闻评论写作才能。他们运用自己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卓越的表达才能,论述了对这部电影的所思所感。
有学生将《1921》形容为“沉浸式还原建党真实面孔”的百年献礼大片。来自湖南师范大学的刘翊君借用上海龙华“延乔墓”的时空来信中的话指出:“或许你们从未远去,你们走后,我们就是你们。”
更有学生评价,不同于其他革命题材电影的厚重,《1921》整体流露出朝气蓬勃又让人倍感亲切的“青春感”,人物塑造得更加鲜活、接地气,也更有青年人的朝气,正好回应一百年正青春的主题。“中国的路必须要我们自己来走,若是走错了那将来的人都会错”,这句台词不但说给当时的革命先驱者,更是跨越了时空的限制,指引现代青年要紧跟先驱步伐,走中国自己的路。来自同济大学的贺晴评价:“红色基因、青春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如一的行进密码。”同样,来自南京师范大学的张雨龙认为,“这是一首幻想主义的赞歌”。
《1921》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深影响青年一代,向革命前辈学习,去作为去担当。正如中南大学刘家乐在影评中写到的,作为一名普通大学生,我们不应止于观影后一时的热血沸腾,拒绝“三分钟热度”,要把在影片中接收到的独特情怀在实际行动中加以发挥,以梦为帆,以奋斗为桨,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年青的红网“评论之星”们一篇篇真挚的影评稿,不但通过主题观影鼓励并引导广大青年主动介入到建党百年这一重大历史时刻,同时还提高了广大学子们新闻实践才能,更是让容身于百年两端的青年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力对话,把新闻评论的力量编织成了传递星火之力的纽带,称得上是新闻界献给党的一份最好的贺岁礼,也是现代青年对革命先驱们爱国精力的一场隆重回应。
起源:红网
作者:黎寒
编辑:陈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