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更新:2022-01-10
作者|王半仙
今晚,讲述“援非抗埃”题材的《埃博拉前线》收官,这个跌宕起伏的故事在荧屏画上了句号。
回顾剧情初始,一个病人踏入中卡友好病院引爆疫情,观众和剧中的中国援非大夫一起,直面了埃博拉病毒作为四级病毒的恐怖之处,感受着非洲人民面对生命的乐观和积极。
于此同时,剧中援非大夫郑书鹏独自深入疫情爆发地追查病毒,中国医疗队在高温天下穿着防护服作战的等等细节,也让观众更能深刻领会援非医疗事业的艰苦和不易,与援非大夫的勇气和大爱共情。
社交平台中,观众对于剧集的评价集中在“泪目”“震动”“激动”等词上,这说明《埃博拉前线》真正凭借优质的剧情内容获得了用户的认可。
在《埃博拉前线》之前,“援非抗埃”是影视剧领域少见的题材,面对创作、制造上的基础难度,以及援非其他细节处理上的风险,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也恰是因为题材少见,这段历史同样是很多观众认知中的盲区,具备天然的戏剧张力,值得影视人书写。
于是在兼顾科普性和可看性同时,《埃博拉前线》以双线叙事将抗埃过程与当地风云变幻的社会环境相结合,一边是中国医疗队在卡巴利亚展开疫情救济,一边是记者因调查钻石走私进入桑宜村,之后向全世界报道埃博拉疫情进展。
双线并行的过程中,非洲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中国医疗队的60年援非垦植被编织其中,最终在疫情峰值前的关键节点,双线汇合,带来卡巴利亚抗击埃博拉疫情的曙光。剧情推动期间,真实、未知的情节始终牵引观众不断深入故事之中。
主旋律作品只有真正打动观众,才能够起到对社会和用户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以及宣传意义,而作为“幻想照耀中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庆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作品创作展播剧目”,也是国家广电总局2020年度重点电视剧项目之一,《埃博拉前线》已经做到了这一点。
同时,作为剧集出品方的腾讯视频和承制方不凡响、无尽头文化,主动肩负起身为平台和输出内容者的义务,让越来越多的用户了解到“援非抗埃”这段历史,以及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担当和贡献。
现在我们将视角从新聚焦,讨论《埃博拉前线》是如何在创作上征服观众的。
01还原:多年预备再现抗埃
中非友情源远流长,今年已经是中非开启外交关系的第65个年头。但对大部分中国观众而言,对非洲最深刻的印象,或许依然广袤的森林和丰富的野生动物。
这样的大背景下,援非事业和埃博拉疫情对中国观众而言无疑更加生疏,这对《埃博拉前线》的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为以往环绕此题材的内容产品多是纪录片和纪实文学作品,以真实性为先,再加上观众天然对此类严正主题的作品有真实感的需求,决定了《埃博拉前线》的底色必定是“真实”,为此剧组做了多年努力。
最重要的还原是在故事主线上,《埃博拉前线》的原型是2014年中国援非医疗队抗击埃博拉病毒的过程,剧情的时间线基本遵循了西非疫情从爆发到结束的各个节点,使观众能够直接代入当年历史。
剧中每一个关于埃博拉疫情的再创作,都基于当时发生的真实事件。在近期更新的剧情中,郑书鹏发现病院协调员提莫斯在治愈埃博拉之后,眼中依然残留埃博拉病毒,这一段就有当年美国大夫Ian Crozier博士的沾染经历为佐证。
并且剧中的还原并不是生硬套入,而是与剧情成长慎密相连,当郑书鹏发现提莫斯的眼疾时,他才终于意识到疫情爆发初期,他的非洲大夫好友盖斯姆临终前的异常,是对于“眼睛”的提醒,进一步凸显了盖斯姆的大夫形象,和两人之间的跨国友情。
而在具体的细节上,《埃博拉前线》也没有一笔带过。而是认认真真进行生活场景和专业医疗场景的还原,剧中卡巴利亚市集,桑宜村都是剧组人员亲赴非洲采风之后实景搭建。而剧中出现的P3、P4实验室以及消毒、治疗过程,都由专业人员全程指导。
到这里,《埃博拉前线》已经超越了国内大部分同类型剧集,让内容不出错,观众不出戏。
但本剧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做到了更高层次的还原,即对待这段历史的平视视角。过往很多外国大片可能一样做到了制造上的还原,但往往还是以“拯救者”身份出场。
而《埃博拉前线》在突出中国援非大夫奉献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当地人民的努力,还原的是当年中非之间平等帮助有爱的关系,剧中对卡巴利亚抗击疫情做出的各种办法都进行了正面描述,还塑造了一个个英雄人物,好比因救治埃博拉病人而沾染的盖斯姆大夫,始终在抗疫一线奋战的协调员提莫斯,子承父业成为抗疫护士的玛南......
《埃博拉前线》的真实还原构成了一个大前提,就是让观众信赖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当观众对故事建立起信赖感,才有被剧情吸引从而一步步沉浸的可能。
02跌宕:双线剧情波折起伏
高烧、抽搐、口吐鲜血,在中卡友好病院接诊18床病人的第一集剧情里,观众就被科普了埃博拉病毒的恐怖之处:比SARS级别更高的四级病毒、死亡率高达90%、被称为生命黑板擦。
但因为埃博拉病毒本身沾染途径是体液接触,抗埃的过程并不是想象中每一秒都在水深火热之中。大部分时候,医疗人员都在层层的防护服中进行沉重的工作。
于是出于故事饱满性的考量,以及希望呈现非洲历史和风情的全貌,《埃博拉前线》在戏剧创作上使用了双线叙事的方式,这和过往医疗类型剧中依附事件推动的方式有很大的差别,
双线剧情里,一面是中国大夫集体抗埃过程,一面是记者因调查钻石走私进入桑宜村,之后开始报道埃博拉疫情进展。双线共同推动,带来了更强的戏剧张力和节拍感。
在故事前段,因为的首例18床病人来自黑钻石产地桑宜村,身份的复杂性让追查病毒变得尤其艰苦,使得郑书鹏不顾安危,以大夫的身份进入桑宜村这一疫情聚集地,与追查钻石案的记者何欢相遇。
而在故事的后段,因为郑书鹏和何欢在桑宜村为抗疫做出的努力,以及中国援非大夫近60年的垦植积累,抗疫线与钻石线相汇合,促使卡巴利亚复杂政治权势之间的和解,让抗击埃博拉疫情的进程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因为两条线并行,为故事增加了更多悬疑和未知的色彩,观众的心绪始终被郑书鹏和何欢惊险刺激的追查过程所牵动。
并且恰是因为双线叙事,镜头才能够分开病院场景,进一步深入卡巴利亚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领会当地人民的习俗和信仰。
例如在桑宜村中,当郑书鹏和何欢在危险之中成功帮助孕妇产下孩子后,桑宜村民宁愿冒着沾染埃博拉病毒的风险,也要为新生儿进行庆贺仪式,这对一贯小心谨慎的郑书鹏带来了冲击,同样也是对屏幕前观众的冲击。
“在卡巴利亚人的眼里,死亡不是终点,而是另一段生命的起点。”当地人亲吻死者的仪式,和对死亡的立场都让疫情防控变得尤其艰苦,但深入剧情,又能让观众不断懂得卡巴利亚人民的观念。
而这些都得益于双线叙事的方式,以往医疗类型剧单元形式的叙事方式带来了一个个刺激的故事,但《埃博拉前线》却能够给观众层层深入的追剧体验。
前期抗疫线开始,震动于四级病毒的危险性,中期钻石线带来非洲风俗以及复杂局面的挑战,双线汇合后,更能领会中国大夫在此种环境下施援的不易。
对剧集作品来说,剧情和人物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在双线推动的过程中,一个个人物不断出场,构成了援非大夫群像。
03激动:中国大夫仁爱群像
“大夫也是人。”
在《埃博拉前线》的播出过程中,腾讯视频的弹幕上老是出现这句话,几乎从第一集贯串了最后一集。这是因为本剧没有塑造“无畏英雄”式的角色,而是将中国援非大夫作为真实的人来描述。
是人就会有恐怖,尤其是在生命危险的关头。援非团队中,检测队成员肖远就因为在检测病毒之后,被扶手腐化液体划破了防护手套而陷入惊恐之中,对队长说出了“再也不参加检测”的话。
但在恐怖事后,认真思考的肖远仍然向队长提出了继续参加检测的请求,画面中肖远眼眶含泪,既有懊悔也有忐忑,但还是毅然回归抗埃一线,为卡巴利亚人民的生命和健康而付出。
《埃博拉前线》没有避讳大夫的恐怖时刻,剧中和肖远一样,有时流露出脆弱的大夫并不少,例如因为触摸到埃博拉病人接触的栏杆而自我隔离的谢云虎,被病人口吐鲜血喷得全身的护士小蚊子,但恐怖并没有打败他们,而是帮助医护人员不断提高小心,更好的进行诊疗服务。
不规避人性弱点的角色塑造方式,使得《埃博拉前线》中的大夫不陷入“假大空”的窠臼,获得了观众最广泛的共情。
在真实呈现人性之外,《埃博拉前线》还塑造了中国援非大夫群像,向观众展现了每个人物的故事。
郑书鹏作为剧中的男主角,在卡巴利亚多年坚守,有勇气有聪明,不仅孤身前去桑宜村追查病毒,还在抗埃过程中,帮助卡巴利亚建立可多年延续的追查机制,与盖斯姆共同发现埃博拉病毒可能藏在眼睛之中,为抗埃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而何东的故事则有着更深的传承感和情绪浓度,因为爷爷和父亲两代人都牺牲在非洲的土地上,导致何东对非洲情感复杂,来到卡巴利亚初期始终眉头紧锁,直到治愈了埃博拉病人,弹幕中的观众才看到“何大夫终于笑了”。
其余的人物也都各有血肉,好比冯队长因为病院还没预备好而拒绝接诊,却在之后深深自责;谢云虎为了检测队队员的身体而拒绝郑书鹏的加班,却一个人在检测室工作到晕倒;秀娟为了多年前同事在非典中的沾染自责至今,定下了生理期必定要换班的规定。
群像塑造的过程中,演员都贡献了绝佳的演技,将每一次面对危险的紧张,对生命威逼的恐怖,对病人的无私关怀传递给用户。
剧中“有时治愈,经常帮助,老是安慰”的台词,不仅是援非大夫鞭策自己、鼓励自己的话,也让追剧的观众能够不断懂得援非大夫对治病救人的理念,这是超越了肤色、人种、阶级的大爱。
《埃博拉前线》对大夫的塑造最关键的一点,是让观众不再以看一个故事的心态看剧,而是真的对援非大夫群体达成最深刻的共情。从而主动了解“援非抗埃”历史,建立更加全面的懂得和认知,这是本剧作为内容产品所带来的教育意义。
站在这一层面上,腾讯视频为了更好地向观众科普历史,在《埃博拉前线》播放页面,设置了多个专题:“大国担当热血他乡”的埃博拉增援线报,“埃博拉前线微课堂”的科普视频等等,以平台力量帮助优质主旋律剧传播正向价值。
04结语
在市场、用户和官方的共同推动下,主旋律已经成为行业中的热点创作品类,但作品扎堆有时也会出现套路化、喊口号的问题,这并不利于主旋律作品进一步走向市场。
从《埃博拉前线》的经验来看,主旋律作品的教化意义必定是建立在好内容的基础之上,需要创作者们容身于真实的创作理念,扎实的制造水平,和对人物命运的关怀。
但想要进一步出彩,还需要创作团队在尊重内容规律的同时大胆出新,冲破原有剧集叙事方式的定式,就像《埃博拉前线》作为医疗类型剧,勇于按照历史时间进行故事进程安排,以扎实、专业的医疗内容刻画,还原真实故事中的跌宕起伏,获得了观众的认可。
现在的市场环境正处于从浮躁到沉淀的进程之中,观众和行业都需要更多《埃博拉前线》这样的类型剧。
对作为剧集出品方的腾讯视频而言,《埃博拉前线》并不是平台第一次深度介入此类电视剧的拍摄,回顾今年播出的大热剧集,包含《扫黑风暴》在内,平台一直在不断尝试摸索主旋律剧集的创新表达,在扫黑乃至援非抗埃等不同题材上输出了同样优质的作品,既有市场效益又有社会效益。
将来,腾讯视频将继续在主旋律赛道上摸索“多元化”的内容创新,贮备了《县委大院》《八十八国际旅》《父辈的旗帜》等一系列作品等待上线,或许我们能够期待腾讯视频更多优质的主旋律内容,期待平台所传递的正向价值和义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