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更新:2022-01-10
不知道有没有朋友跟我一样,喜欢看综艺,尤其爱看真人秀,对职场类真人秀尤为热衷。
然而终于等到《令人心动的offer3》(后称offer)上线,却没获得预期中追综艺的快乐。
本以为是揭开本科专业里的王者——临床医学的面纱,看各路学霸各显神通,却没想到看到的是一场不接地气的“秀”。
真人秀一级狂热者不禁回忆起前些年真情实感追过的前两季。当年尚在大学的我以为这就是职场的真相,没想到,还是太年青。
当我看真人秀时,
我在看什么?
很怀念第一季offer开播的时候,那时候节目组与观众还都带着青涩和真挚。
不管是神往魔都CBD白领生活的打工人;怀揣梦想的法律人;即将面对或刚步入社会的职场小菜鸟;职场养成类、博弈类故事线的爱好者;家长里短故事的主人公......
职场真人秀在努力从不同视角提供给观众能共情的那个点。
而Offer3以大夫视角展开,作为研究生更是多了一层科研人的视角——这种摇摆在临床与科研之间的分身乏术太真实了啊喂!
值夜班的李不言一边被call一边做PPT,组会还是扛不住睡着
窥测的真:窥视欲,或者说窥测心理是我们都会有的正常的心理现象。
然而在社会生活中,无所忌惮的窥视本能不被道德习俗所允许,真人秀的流行也正表现了窥测欲被释放的需求。
在节目里看别人展示给我们的生活,节目下还对参加者的个人信息充斥八卦的欲望。
不得不说,部分观众对电视上八竿子打不着的人的兴趣,可比自己的生活还要感兴趣的多。
我们都曾经窥视过,也被窥视过。(《楚门的世界》)
认同的真:身份的认同是人类社会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往往通过身份认同成为社会关系中的一份子,《offer》中带着朝气与青涩的实习生们。
一方面让观众看到过去、现在或者将来某个阶段的自己;
一方面他们的实力与背景也是大多半人爱慕的对象,或者说幻想中的自我。
观众可否对节目中的人设产生认同,往往也是衡量一档节目是否优秀的标准之一。
悬念的真:《offer》之流的真人秀,并不满足于给观众影视剧或纪录片之类的呈现,而是强调观众的介入感。
观察室外的嘉宾与主持人“带着观众的嘴”,与我们一起看实习生们的职场生活,同时不断接收节目组设置的悬念:
主人公可否顺应残暴而现实的职场?
同伴之间的竞争谁是赢家?
突发事件是否能顺利解决?
一个个接连不断的悬念抛出,观众的心也跟着实习生七上八下,不可谓不是“沉浸式体验”。
法学专业出身的撒老师分享了很多从他的视角折射出的思考
一部优秀的真人秀中,有人看到了自己,有人看到了梦想,有人看了一部出色纷呈的职场剧。这场“模仿战”是每个人心里的镜子,折射出我们自己的某一面。
自古真挚留不住
最是抓马得人心
真实性与节目效果不可兼得,为了收视率,真人秀变成一场作秀是大势所趋。
比起第一季从节目组到观众都真挚得小心翼翼,第二季简直Drama的在观众的雷区反复试探。刚刚上线没几期的第三季更是收获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吐槽。
名校毕业生、精品所实习生组团恰饭跟普通大学生并没有什么不同
不接地气的“素人”嘉宾和充斥戏剧张力的剧情“冲突”迅速激起了观众的逆反心理。
毕竟我们平凡的大多半,很难与富二代、来自斯坦福的天之骄子、律政偶像剧男女主共情。
节目组似乎很清晰什么样的冲突、什么样的情节在观众的点上,有意识的剪辑加上程式化的爽点,却因刻意而失去了真人秀那份“真”。
最接地气的丁辉,也比大多半人优秀得多。
职场大逃杀
难道才是生活的真相
观众不能没有真人秀,就像西方不能没有耶路撒冷。
我们大多半人终其平生只好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兢兢业业,没有名校背景,没有家庭环境陶冶,甚至很多人没机会成为北上广熙熙攘攘的白领的一员。
我们爱慕何运晨之流的自信、坚韧、站在阳光下意气风发,仿佛只有这样的年青人才有光明的将来。
作为还没有正式走出校门的学生一员,抑或是已经在职场中考验过但依然迷茫的打工人,每当这种时刻不免会对自己产生怀疑:这样的竞争压力下,我们或远大或平凡的梦想是否有足够的实力来支撑?
这个问题没有人能给我们谜底,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经历与期望。
不止职场,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我们都会陷入或大或小的迷茫和障碍。这时候成长心理咨询能够赐与我们帮助,找寻自己心中的谜底。
成长心理咨询的功能包含:
鼓励个体调整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才能结构,建立起主体意识,发挥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作用
帮助个体改正不恰当认知与不合理信念
为个体提供实现更高人生目标的设计与行为策略
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个体预防潜在的心理问题
各人有各人的战场,也有各人独有的幸福和满足。在自己的平台上,竞争并非唯一的路。
或许当局者迷的时候,心理咨询能提供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拨开眼前的迷雾,看见崭新的自己。
-END-
策划:素琪
作者:Lexie
编辑:雪梨
设计:多纳
(文中部分图片均起源网络,侵权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