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更新:2022-01-10
他曾经让蝙蝠侠起死回生,他拍过造成轰动并至今仍热烈讨论并且还没有一个统一说法的《盗梦空间》,他在《记忆碎片》以及《致命魔术》之中向我们展现了如同革命一般的崭新叙事手段。
他就是鼎鼎大名的克里斯托弗·诺兰。
至于电影的部分,我等等再来谈,我们先来简单地谈一下这位导演吧。
说到诺兰,我当然是非常喜欢他的,也许不会有哪个人不喜欢他吧。他也是属于少数的那种,作品我全部看过的导演,毕竟他算中生代的年青导演,作品年代不会太长远,并且他的产量也不多,要追完并不难。不过比起其他我同样很喜欢、也全部作品都看过的导演,例如前面提到的大卫·芬奇,还有JJ亚伯拉罕等,他对我而言并不是一位零失手的导演,这是很遗憾的一部分,他有一部作品我真的不喜欢,哪一部我晚点再说。在文章的一开始,我们先来看看这位导演的生平吧。
克里斯托弗·诺兰,1970年七月三十日年生于英国伦敦,今年51岁的诺兰,能够说是现代的一线大导演中非常年青的一位。就跟很多导演一样,诺兰在年幼时期就展现出对于电影高度的热忱,七岁时便拿着父亲的超八毫米摄影机以及自己的玩具兵自拍短片。成年后的诺兰进入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就读,主修英国文学,并在校内期间继续成长他的电影事业,拍摄了大量的短片,以现在的名词来说的话,就是所谓的微电影。
对诺兰的导演生涯而言,早年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便是与电影社的朋友们,以稍稍六千美金的预算,拍了生涯第一部剧情长片(其实去掉片尾字幕,片长也才一小时出头)《Following》。那部电影有幸能够在旧金山电影节获得放映的机会,电影独特的叙事手腕,奠定了诺兰日后“非线性叙事”的招牌电影作风,使得身为编剧与导演的诺兰获得业界的关注与青睐,并获得了足够的预算让他能够拍摄下一部电影。诺兰也是从此便正式踏入了影视圈中。
而黑暗骑士传奇的开始,同时也象征着诺兰传奇的开始,他之后拍的所有作品通通叫好又叫座。虽然至今仍未获得奥斯卡的肯定,但在影迷心目中他早就是个质量保证,他的产量不算多,其中有几部进入了IMDB的前两百五十名,这对于一个现在也才不过50出头的年青导演来说,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情。
在电影的作风上,诺兰并不是一位个人化作风很强烈的导演,但其实我个人比较偏好个人作风浓烈独特的导演,这也是为什么诺兰在我心目中的排行始终低于扎克·施奈德跟罗伯·罗里奎兹等人的重要原因。不过这当然是我自己很主观的个人偏好,诺兰虽然没有特别去玩弄影像或是操弄各种电影技巧,但显然诺兰也志不在此。他仍然是有着属于自己的作风,只要是他执导的电影,都能够很轻易地看出是他的作风,只是那股作风不是在外在的影像上面罢了。假如要我找一个词来形容诺兰的话,我会说,他是一个老古董,一个对于自己的作品有着执着与保持,一个懂得如何将老技巧做完美运用的老古董。
所以,他并不像很多年青导演或是商业导演对于新技巧那么着迷,他喜欢保持他自己的做法,他不迷信于新东西必定是好东西这样的说法,他保持不用数字拍摄取代传统胶卷。说真的,其实外行如我分不出两者有什么不同。他喜欢土法炼钢的实景拍摄,而不爱使用过多的特效与绿幕,这是最笨的办法,但却也能够拍出最壮观的场面。所以在黑暗骑士里面,光是一台卡车翻覆的场景,就能让人在电影院倒吸一口气,而他在《盗梦空间》之中为那场无重力斗殴所打造出来的技巧,更让该片一举获得了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他不是不会使用最新技巧,而是,他有更好的办法去拍出最惊人的效果。
说他保守也不对,应该是说,对于拍电影,他有他自己的爱好。他保持不拍3D电影,他也憎恶数字拍摄,但他对于IMAX摄影机却有着浓厚的兴趣。假如有看过用IMAX摄影机拍出来的效果的观众,不用我说都知道那是多么震动的一次观影体验,他不喜欢时下贱行的东西,或许是因为他不喜欢跟随流行,他所要做的是创造流行。在电影工业中,他彷彿是IMAX摄影技巧的拓荒者,他所拍摄的黑暗骑士是第一部运用IMAX摄影机拍摄的电影,之后他更是不断地精进这项技巧,他老是把自己推向极限,然后再超越极限,《蝙蝠侠:黑暗骑士》开了先例,《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破了IMAX片段所占全片比例最长的纪录,接下来的《星际穿越》更是大胆地将IMAX摄影机架在飞机机头前面直接拍摄空中镜头,光是为了看这样的尝试到底会拍出什么样的效果,就已经注定了本片非得进IMAX厅看不可了。
诺兰还有另外一个标志,就是他的电影剧本总处处充斥转折,意想不到的剧情走向,布局之中还有布局,真相之外还有真相。他的电影有好几部都必须也值得看个好几遍以上才能完全参透。他老是能有新的想法去挑战观众的懂得才能,他是好莱坞少数不会小看观众智商的人,他的电影彷彿一场脑力激荡,我们永远不知道剧情会怎么成长、无法猜出电影的下一步会怎么走,所以他的电影老是特别引人入胜,老是特别迷人。也因为这样的剧本作风,让他获得了「烧脑大师」这样的称号。
不过关于诺兰,有一点我还是想要抱怨一下,不是诺兰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他的部分粉丝有些行为让人看人实在是认为反感。这算是很可贵一次地看到,有一个优秀导演的名声,被他的粉丝搞臭的。
这种粉丝间的“诺兰效应”重要是蝙蝠侠三部曲之后开始出现的,大量的诺兰粉丝在看过诺兰的电影之后,就开始自以为厉害跟崇高,开始对诺兰进行一种所谓的造神运动,把诺兰捧的很高,开始鄙视其他商业电影。在他们心目中,诺兰的反义词通常是迈克尔·贝。对他们而言,诺兰彷彿是个万灵丹,什么电影都给他拍就好,只有诺兰拍的电影才有资格叫做电影,经常看到他们在网络上骂一部电影或是其他导演,好比,迈克尔·贝的时候都会补上一句“要是给诺兰拍的话就好了”,“假如是诺兰的话那就会怎么样怎么样的”,一副其他人拍出来的电影都一无是处的样子,尤其是超级英雄电影更是容易扯到诺兰身上,在超级英雄这个领域,只能有诺兰的存在,其他的通通应该走开。我非常憎恶这种靠着贬低他人而抬高自己喜欢的东西的行为,只会显示出自己的度量之低。
刚好适逢诺兰分开蝙蝠侠系列,而华纳预备开始打造正义联盟世界观,从第一部《超人:钢铁之躯》就能够看出这样的造神运动存在,诺兰只是监制,真正的导演是扎克·施奈德,喜欢那部电影的人就开始喊说诺兰好棒啊,憎恶的就说都是扎克的错,假如给诺兰导的话那该有多好之类的话。不是贝尔演的蝙蝠侠就拒看,能不能联名请他回来演?各种行为令人看了相当不顺眼,害我有时候都不敢认可我也是个诺兰粉丝,黑暗骑士三部曲我爱死了,可是我现在都不敢到处大声讲了。
好了,说了这么多诺兰的事情,现在,我们开始聊聊诺兰的电影吧。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诺兰最早最早开始正式拍片的时候,也就是他还在求学期间,于校内拍摄的那些短片。当然他拍摄了大量短片,我们不可能一部一部的细聊,我们在此举一个他的短片中有名度最高的例子,就是这部Doodlebug,直接翻译叫做《蚁岭》,一种肉食性的昆虫,至于跟这个短片内容到底有什么关系其实我也不知道,假如知道的,恳请留言补充。这部短片基本上没什么剧情内容可言,不过这短短三分钟的事件描述,已经能够看见诺兰将来的电影中常见的两个元素:人物对于某件事物有来由或没来由的偏执,以及一种无止尽的轮回。
接着便是诺兰第一部正式的剧情长片《Following》,直接翻译为《跟随》,片名就点出了电影的主题,以一个有跟踪癖的作家为主角,描述了一天他跟踪到了一位盗贼,开始对他的生活感兴趣于是参加他以后发生的故事。
接下来的一部电影,是诺兰正式进入了电影圈之后执导的第一部电影《记忆碎片》。
其实这部电影的剧情本身并不算是突出,顶多算是一个有点特点的悬疑惊悚剧本,假如直接把这个故事拿来拍的话,可能就只会是上映完后就被遗忘的口水片吧。不过诺兰运用独特的叙事手段将这个故事升华到另外一个境界,展现了非线性叙事这个手段的完美应用,已经不是两三条故事线并进这么简单了,而是全部故事都如同一个被彻底打乱的拼图。而诺兰则用了一个看似无理,其实很有事理的方式将这幅图一块一块地拼凑回去,而观众则是慢慢地观赏诺兰如何完成这幅拼图,一开始可能摸不着头绪,直到最后一块拼图拼上去了,你才会发现诺兰完成这拼图的手段有多么高超,这幅图又是有多么的美。
一般以失忆症为主题的电影,观众大多是处于一种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状况。这部电影诺兰则是让观众跟着男主角一起失忆,再加上彻底乱掉的时间线,可能上一幕我们还信赖的事实,过几幕之后马上发现是个谎话,我们一路跟着主角,一路信赖主角,但是电影却一再地颠覆我们所认知的真相,电影开头就是这个故事的结局,但是等到电影演到了结局,观众才会发现自己又再一次地被诺兰所骗,非常了不起的一部作品。
诺兰拿到更多预算之后所拍出来第一部主流商业片《失眠症》,这部在诺兰的电影之中相对冷门,在谈论诺兰的电影时鲜少看到这部电影被提起,而我前面提到过诺兰的电影有一部我并不喜欢,就是这部。
因为误杀搭档而造成主角性格上的偏执与失眠,极昼的阿拉斯加对于无法入眠的主角来说彷彿一场没有尽头的轮回。这样的剧情设定依然是有着诺兰的作风,但也就仅此罢了了,这部电影的剧情内容就像我刚刚所形容的,它就是一部上映完后就被遗忘的口水片,剧情本身不差,但就是中规中矩没什么特点也不突出,很难想象一部诺兰指导、卡司又这么豪华的电影竟然只有这样的水平。说句诚实话,其实我认为这片真的很无聊的。当然也可能是我自己的问题,广泛评价还挺优秀的,IMDB分数有7.2,烂番茄更是高达92%,可能是我悟性不够吧。
诺兰曾经说过,《银翼杀手》是一部影响他很深的电影,他在拍摄《蝙蝠侠:侠影之谜》之前,将《银翼杀手》播给了全剧组的人看。他告诉他们,希望也能够拍出一部这样的电影。而电影那抑郁冷调的氛围,还有哥谭市的美术设计等等,很多地方都能够看到有《银翼杀手》的影子在其中。
诺兰舍弃了以往漫画电影强烈的超现实作风,改以一个更写实的手段来论述这位英雄的崛起,我想这也是他之所以会选择蝙蝠侠的原因吧,因为比起其他超才能英雄,蝙蝠侠绝对是最切近现实的一位人物。
好了接下来是诺兰的下一部电影:《致命魔术》。
不过之后爱上诺兰,重看这部也是必定的结果,而此次的感受就是:这也太好看了吧!对比一下《记忆碎片》,这部诺兰更是把非线性叙事发挥到极致,并且也更有进步,运用起来更流畅,也更挑战观众的逻辑思维,甚至可能看到一半才会发现时间线并不是直线的,然后才会开始思考刚刚到底演了什么东西,设法把整部电影的时间线拼凑起来。并且说穿了,这部电影就算直线叙事剧情也够瑰异,处处有转折,不断地颠覆观众的猜想,一直给你各种线索,但就是让你不看到最后猜不到真相。
说句诚实话,其实比起像蝙蝠侠这样的大片,我反而更喜欢看诺兰拍这样的电影。这样的中型制造能够让导演发挥更多的个人作风。像是这部片的角色就很明显,两位主角都有着严重的偏执,一个执着于想创作永垂不朽的伟大魔术,不惜自断手指、牺牲自己的人生;另外一个则执着于复仇,不惜出卖灵魂与道德,更让自己陷入一个无间道一般的自杀轮回之中。两个人都走火入魔了,早就忘了成为魔术师的初衷。对照一下现实人生,我们有时候,是不是也会这样?在追寻一个很单纯的目标的过程中,走歪了,走错了路,目标不再是那么的单纯、念头也不再是那么地纯粹。有时候,在追梦时,记得要停下来,回头看一下,不要只想着终点,别忘了,最初的起点。
拍完了《致命魔术》之后,诺兰再度回归执导蝙蝠侠系列,拍出了这一系列的登峰造极之作:《蝙蝠侠:黑暗骑士》。曾经短暂地打败《教父》登上IMDB第一名的宝座,之后虽然因为两边的粉丝互相刷票因此双双掉下来,让《肖申克的救赎》坐收渔翁之利,不过目前《蝙蝠侠:黑暗骑士》仍稳坐第四名的位置,以一部漫画英雄电影而言,简直是奇迹。
在他之前,上一任大银幕上的小丑是奥斯卡记录保持者杰克·尼克逊,他出色地演出绝对会令所有接任者倍感压力,更何况是一个还未满三十岁的年青演员要来挑战这个角色。所以当初确认是希斯·莱杰要演出这个角色时,网络上能够说是意见满天飞。然而,希斯·莱杰最终成功了吗?成功了,他太成功了,这是一个完美的演出。
不疯魔,不成活。身为一个演员,希斯·莱杰疯了这一回。所谓的用生命演戏,不只是改变身型体重,希斯莱杰真的燃烧了他的生命,让我们见识到了,什么叫做用生命在演戏。这会是影史最伟大的一个反派演出之一,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个名字,希斯·莱杰。
而本片也是诺兰第一次,同时也是影史第一部尝试使用IMAX摄影机拍摄的电影,当时在满怀着期待走入IMAX影厅,光是开头的一段空拍画面就几乎让人跪倒在电影院,看完之后我就确定了一件事情,以后诺兰的每一部电影,只要他有用IMAX摄影机拍摄,我就必定要看IMAX版的。比起近年来流行的3D技巧,我认为,这才是将电影的存在价值发挥到极点的最佳技巧表现。
文章已经很长了,还有两部电影要写,剧情部分信赖大家必定都很清晰,在此我就不花篇幅多谈了。
我想,就是从这部电影开始,诺兰的电影在宣传期一切都彷彿雾里看花,你知道剧情简介、你看过预告片,但你就是猜不出来这部电影在演什么,一直到了走进电影院,你才真正知道这部电影的剧情走向是什么。
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惊喜应该就是它让我熟悉了汤姆·哈迪这位演员吧,当时在一大票的大牌演员当中,诺兰大胆启用了汤姆·哈迪这位名气并没有那么高的演员,还给了他很重的戏份与一个极富魅力的角色。果真,电影上映之后,汤姆·哈迪爆红,至今也成了一线巨星。
然后,诺兰三度回归蝙蝠侠系列,拍出了这个角色的最终章:《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
诚实说,有时候想法会随着时间改变,当时看的时候我不喜欢结局,可是又看了几遍,加上与朋友的几次讨论之后,我对于这个结局其实是有改观的。我当时认为诺兰没有那个勇气在大银幕上杀死蝙蝠侠,但是细心想想,这样的结局,蝙蝠侠确实是埋葬了自己,而让布鲁斯韦恩获得了新生。就像《盗梦空间》中的小李子,他放下了对于哥谭市的执念。他了解到了哥谭市不再是一个需要他全程呵护的孩子,能掩护哥谭市的不只是蝙蝠侠一个人,哥谭市成长了,他把这个城市还给了人民,把蝙蝠侠这个象征交给了其他人。他办到了他在《致命魔术》中办不到的事,他回到了原点,他想起了他为什么会成为蝙蝠侠。「他是一个信念,象征的是人人都能够成为英雄」。那场爆炸,解救的不只是哥谭市,还有布鲁斯韦恩。「当有一天哥谭市不再需要蝙蝠侠了,我们就能够在一起,但是那天不会到来,哥谭市永远需要蝙蝠侠。」布鲁斯证实了瑞秋错了,那天到了,就像黎明终将升起。可能太晚来到,瑞秋已经不在了,但是布鲁斯自由了,他身边还是有一个爱着他的女孩子陪伴他,这样的结局,其实也挺好的。「黎明前的夜晚老是最黑暗的,但我向你们保证,黎明快到了。」诺兰在第二部说出了这句话,在第三部,兑现了这个承诺。
诺兰最近拍了这么多大型制造的大片,这当然是让影迷很高兴,但我还是认为,诺兰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还是《记忆碎片》跟《致命魔术》,或许还有半部《蝙蝠侠:侠影之谜》。我期待他将来有一天能够再拍摄一部这样的作品。
这就是诺兰,一位永远能带给我们新的惊喜的造梦者。
此次文章就先写到这里了,希望各位喜欢。有机会的话,再让我们来聊聊更多出色的电影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