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更新:2022-01-10
吴宇森的《赤壁下》一如所料,电影情节虽然大事糊涂,人物性格刻画也比不上《见龙卸甲》。但还在有些小情节不只不糊涂,甚至可说是别具匠心地弥补了一些《三国演义》原著的“马脚”。
其实,《三国演义》是一部逻辑问题极多的经典,特别是那些有名篇章。尽管读者因为太熟悉情节而不常察觉,类似问题反而在西方评论较常被指出,本篇算是理顺了这些马脚。
蒋干被曹操处死合情合理
密使是专业性很高的工种,在现代世界里,需要被有关部门练习经年,再通过品德评估,才有资格担当。既然曹操能够轻易对蔡瑁生疑,他的平生也因为多疑而错杀不少手下,甚至还包含首席谋士荀彧,要是在这情况下不把形迹可疑的蒋干除掉,反而不合常理了。
借东风也要有地理科学
同样家喻户晓的“借东风”情节,在原著又是过分玄妙,几乎所有三国军师都知道天文地理,曹操旗下的有名谋士程昱就深通此道,为什么只有诸葛亮一人能够推算作战当晚会刮东北风,令他可从容装神弄鬼算尽天机?
难怪国学大师章太炎说,《三国演义》的诸葛亮充斥“妖气”。《赤壁下》则对借东风的情节尽量予以科学解释,详细讲述为什么曹操阵营也有知道天文的人,却依然中计。
根据电影解释,荆州一带有其特殊地理特征,会在某时节把西北风变换为河上的东北风。由于这是本土常识,读书也读不来,只有本土人士才知道,诸葛亮说来自荆州的蔡瑁也对此熟知,就是极具说服力的佐证。
黄盖成了小乔
根据《三国演义》皮开肉绽的黄盖确实还在批示战斗,虽说名将也许与别人不同,能够痊愈得很快,但毕竟是戏剧化了。没有了苦肉计,电影让孙权水军正面进击曹操水寨,依附的是利用风势的地利,攻其不备,也可能较接近历史现实。
不过,让小乔取代黄盖的角色,深入曹营,说服力更打折扣,我则认为有些过于牵强。
工程的时代:连横船答复应有庄严
《赤壁下》特别说起曹操曾问左右,锁在一起的连横船可否分开,谜底是“当然能”。
因为连横船是由机关连接,而不是《三国演义》说的那样被铁链锁在一起,笨重无比,并且《赤壁》电影的连横船分船后,还能急速排出新阵势,属于当时的“高科技产品”。这为原著解释了一贯多疑的曹操何以轻信这个高风险策略。
原来他并非盲目采取建议,而是经过自家的科学验证,不只有先见之明防备火攻,还有意识地通过连横船制造新阵法,还原了科学、工程应有的庄严。
“孙刘联军”终于名实相符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