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京健《觉醒年代》| 伟人“常演常新”,细微处展现气质变化

来源:Administrator更新:2022-01-10

在迎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特殊年份,建党题材的影视剧作品出色纷呈,作为开年率先推出的献礼片,正在央视一套热播的《觉悟年代》,凭借紧凑的剧情和鲜活生动的人物塑造,收获了众多观众的爱好。虽中间经历多次停播,但热度不减反增,并且有越来越多年青的观众成为了该剧的“自来水”,纷纷表示剧不够看,“希望能一直演下去”。

现在的年青观众对于历史题材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为了获得更多年青观众的认可,主创团队下工夫对历史“相对精准地还原”,在演员的精气神、服装、道具、布景、文献引用等方面都做了很多功课。剧中扮演毛泽东的侯京健,在此之前已在多部影视剧中扮演过伟人的角色,饶是如此,他仍把每次演绎伟人形象当成挑战。侯京健坦言,作为献礼建党百年的文艺作品,《觉悟年代》所承载的重量赐与演员不小的压力,大家都深感义务重大。具体到他本人而言,侯京健说:“我只有将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生动、饱满、立体,才能展现青年毛泽东思想变化的过程。”

在《觉悟年代》中,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从接触、学习到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是一条鲜明的叙事线索。在新文化运动初期,二十岁左右的毛泽东是《新青年》的忠诚读者,并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毛泽东的出场戏份中,他怀抱着《新青年》杂志,顶着大雨,一脚踏开那绝望的死水,并在其后发出“文明其思想,蛮横其体魄”的言论。彼时的他,虽尚未与陈独秀、李大钊等新文化运动的先驱结识,但已在思想上形成了共鸣。待到后来毛泽东北上,被安排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做李大钊的助手后,他广泛阅读,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这段时间,是毛泽东青年时代思想变化最大的转折。

这种思想状况上的转变,被侯京健充足演绎了出来,他表示,“在这部戏里,要演出毛泽东从接地气到突出气质的变化,希望通过更多的细节表现出毛泽东的气质和性格”。很显然,他做到了。在19集新闻学报告会的剧情中商量关于记者素质的问题时,毛泽东的发言状况,让观众从细微处感受到了人物的变化,有观众发表弹幕说“伟人发言果真不同凡响”。到了剧情高潮部分,五四运动开始以后,为促使政府拒签巴黎合约,毛泽东提议成立湖南学生结合会,此时,其领袖气质已初见锋芒。

从重视表演技巧到饱满的真情感,八次扮演毛泽东给侯京健带来的不是倦怠感,而是保持着常演常新的进取心。他在采访中表示:“表演方式上我比以往更真。少了一些在表演上固有的设计,多了一些自然的下意识表演。以前都会预设这场戏我也许要怎么演,现在我反而会放下很多东西,去真实地走这场戏,反而能够流露出一种个人魅力。”

随着剧情的成长,工人阶级已经登上政治舞台,侯京健扮演的毛泽东又将如何带领学生推动新文化运动的进程,创建《湘江评论》并担纲主编后,其在气质上又会有怎样的蜕变,让我们继续期待侯京健的出色演绎!

本文由 策驰影院 编辑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策驰影院提供的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收录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Copyright ©2019-2022 策驰影院 All Rights Reserved.